


可爱的种子
〖活动目标〗
1.搜集不同植物的种子,发现、了解种子的奇妙之处,初步认识常见的种子。
2.了解家乡特产(如水果、粮食、蔬菜等),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简单的农业劳
动。
3.体验秋天里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校地处农村,班级中 90%的学生的家长以种地为生,有的学生常跟着父母
到田地里去种菜、种玉米等,学生们熟悉农村生活。平日里,学生们常常把自己发现的植
物种子送给教师看,爱问为什么,与同学分享时兴趣特别浓。所以我觉得应该结合农村学
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比如果园、菜园、田野、蔬菜大棚等),让学生有
意识地去搜集、观察、认识各类种子。另外,许多种子特别奇妙,容易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再加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够调动学生对种子的探究愿望。
(二)物质资料准备
在活动前,教师利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基地――农园、果园、菜园、花园以及高山、野
地等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逐处搜集种子,认识种子,引发学生了解种子的兴趣。教师联
系学生家长,邀请家长为学生介绍改良种子的新技术。
〖活动时间〗
课内 3课时,课外 3课时。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发现
在开展这一活动之前,我就让学生们留心观察和收集身边各种各样的种子,学生们
很高兴,人人参与到活动中,而且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这一天上课,当我步入教室,发现许多学生挤在窗台上尽情玩着太阳花的种子。我也
孩子气地捏一下太阳花的种核,种子立刻弹出来,弹到了我的脸上,学生们开心地笑了。
于是每个学生都来体验这有趣的种子,为这次活动积攒了情趣体验。为了了解更多种子的
可爱之处,我接着引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摘这些有趣的种子,讲好安全要求后,我们
就走出学校,一路欢歌笑语。
(二)有趣的采集(野外社会实践基地)
来到野外,师生进行采摘活动。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出果园、农田、大山、菜
园、花园等处,接着他们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采摘种子,看谁采得多,看谁有奇妙的发
现。学生到处寻找、采摘,并分好类。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探宝”行列。学生在采集中认识
种子,获得了一些认识种子的方法。
在农田边,师生坐在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区分种子的。
学生自由发言。
生 1:我是按种子形状来区分的。
师:你分了哪些形状?
生 1:有圆的、椭圆的、扁的……
生 2:我是按种子颜色来区分的。
师:说完整了。
生 2:种子的颜色有黑色、白色、灰色、绿色、黄色、红色……
生 3:我是按味道分的,我品尝了一下,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
生 4:我是用手掰开看的,你们看――
只见这个学生拿出一个未成熟的种子,里面白绒绒一团,慢慢张开得意地让同学看。
师:呀,真漂亮。你能发现这么漂亮的种子,真了不起!愿意进一步研究研究,当个
小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生 4(得意地说):没问题,现在就研究。
师:虽然有的同学还没有发现这种漂亮的种子,可是你们刚才已经把有趣的种子带
回来了,快往下边看!
生 1:老师,快看,我的裤角上粘着这个东西!
生 2:老师,这儿也有,呀,老师的裤角上也有。
生 3(马上摘下来):这是什么呀?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种子吗?
生:这是苍耳,妈妈以前告诉过我。
师:你真有心,以后要多问问长辈这方面的知识。
师:对,这是苍耳。它为什么会粘在我们的裤角上呢?你们好好观察一下。
生:有小刺。
师:它就靠着身上的小刺粘在我们的衣服上做免费旅行,你们可帮苍耳大忙了。
生:为什么呀?
师:你们无意中把苍耳粘在裤角上,把它带到哪个地方,它就在哪个地方生根发芽,
那个地方就是它们的家,它应该谢谢我们呢!
生 1:老师,太有趣了!
生 2:我真喜欢秋天!
生 3:种子真有办法!
师:那你们快摘下来一个苍耳,帮它们找个家吧!
学生们行动起来。
师:大自然赋予我们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你想对大自然说什么?
生 1:我爱你,大自然!
生 2:大自然,你太神奇了!
生 3:哦,你好,大自然。
(三)愉快交流
在教室里,学生把采摘到的种子拿出来一起交流,扩展认识,并进行分类。教师注意
发扬他们小组合作的精神,互相介绍分类的方法,以及有关种子的知识,了解种子的奇
妙之处。
师:同学们,咱们带回来这么多种子,给它们分分类好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分类。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种子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 1:我们小组是把蔬菜种子分一类,水果种子分一类,花种子分一类。
生 2:我们是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来分的。
生 3:我们是按颜色分的。
生 4:我们也是按认识的和不认识来分的,希望有认识的同学来告诉我们……
师: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种子的知识和大家说一说?
生 1:我们吃的瓜子就是种子,它是先发芽,后长出绿叶,再长高,结成向日葵,再
到秋天生瓜子。
生 2:我们吃的玉米也是这样。
……
家长:小朋友,看叔叔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生 1:呀,这地瓜和土豆怎么这么大呀?
生 2:我们家的土豆和地瓜那么小,这么大的我还没见过呢!
生 3:叔叔快告诉我们,我好回家告诉爸爸和妈妈。
师:同学们,你们这么想知道,那么咱们就跟叔叔一起到实验田去看看好吗?
师生去实验田。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西瓜种子不易生长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吗?
家长:把葫芦和西瓜嫁接在一起,形成葫芦根西瓜叶,这样就可以年年种西瓜。
学生自由参观,随时发问,教师帮助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了解到要想获
得丰收,还需要有科学技术。
师:你们知道自己家中今年的收成怎样吗?
生 1:我家的玉米不怎么好,妈妈说是今年雨水太少,玉米都干死了。
生 2:今年我家大棚里的菜获得了大丰收,还卖了好价钱,听爸爸说,是引进了什么
新品种……
师:现在农民伯伯已经意识到要想丰收,必须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一些植物种子进行
改良,但是遇到干旱、雨涝、虫灾都无能为力,农民伯伯就要白忙一场,你想不想帮帮他
们呀?
生:我要研究玉米种子,让它无论在什么天气都能生长。
师:怎么研究设想一下,再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
生:我也要研究玉米种子,让它长得特别大,让农民获得大丰收。
师:你们俩编成一组合作一下,期待你们成功的那一天。
生:我要研究一种药,让虫子一闻就死,蔬菜就再也不会有虫病了。
师:既然你们有那么多好的想法,包老师相信经过你们的努力肯定会实现。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我主要想围绕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探
究的兴趣,真正实现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价值。我引领学生到各处去搜集种子,发现种子的
奇妙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愿意认识种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期间,学生学会了一般
的分类方法,知道认识事物的方法有很多,也在自己的情感上有所提升。在活动中,教师
对学生身边的资源应适当予以取舍,真正以他们的生活实际作为探索的对象,激发他们
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全方位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引领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点评〗
点评一
本次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太阳花的种子导入活
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生动有趣、自然地过渡到大自然中去采摘这些有趣
种子的活动。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伊始,教师就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农村
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们到野外呼吸秋天的气息,去采摘可爱的种子,一下子就调动
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效地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突显出地域色彩,充满生活气息。活动
中,教师很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让他们通过多种感官去看、摸、闻、尝、分,学生们的自
主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们在活动中学,在学习中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以及
生活的美好,使得活动真正做到生活化、活动化、情感化和趣味化,有效地渗透了品德教
育。活动归来,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们解决了难题,从颜
色、种类、认识与不认识等多种角度进一步认识了种子的特点,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体地位,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同时,教师也没有忽视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教
师教学特别灵活,很关注学生的细心发现,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活动中来,让学生们在一
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意愿,深化了活动主题。
点评二
活动的生成、展开重视了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弹射种子到有趣的采集,由学生
的兴趣引发开来。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介绍自己家的收成,又启发了学生从
生活经验生发问题,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有益的。
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评价虽然注重了鼓励和肯定,却忽略了评价的导向性和通过评
价提升学生经验的作用。如:怎样通过学生对种子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归纳和发现种
子的特点和种类。另外,活动的安全问题应当进一步引起重视。如在“有趣的采集”活动
中,学生品尝种子,教师应及时予以制止,或者活动前就提出要求,因为不是所有经验
都是必须亲历的。
点评三
这个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处农村的学校可以多么丰富多彩地开展品德与生活课
程的教学。教师充分地利用了农村的环境、人、事、物以及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生活经验,
让教学内容十分充实。活动中教师的活力、朝气、与学生的亲密关系,整个学习气氛的开放
与轻松活泼,学生的积极参与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教学获得更加真实的效果,教师应当用心关注学生在活动过
程中的表现,用心倾听学生自发的情感流露的言语,了解学生真实的态度和感想。在活动
结束时,简单化地让学生用说一句话来表达情感的做法容易让学生为迎合教师而说,没
有什么意义,何况对大自然的感情实在不是一次短短的活动就能培养起来的。尽管学生说
出了“我爱你,大自然”,“大自然,你太神奇了”,“哦,你好,大自然”等漂亮的
话,但是让人听来觉得勉强、缺乏真实感。
再有,活动中的指导既要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也应当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
和水平,了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艰巨性。如一年级学生研究玉米种子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因此教师在肯定学生这些好的想法的同时,应当明确地告诉他们,现在好好学习,将来
才能把这一目标变为现实。而让学生“怎么研究设想一下,再告诉老师和同学”,“你们
俩编成一组合作一下,期待你们成功的那一天”等,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指导。
另外,本案例的反思中诸如“教师对学生身边的资源应适当予以取舍……教师可以
为学生全方位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等语句,表现不出教
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思考、分析,陷入了一般化议论,这样就失去了反思的意义。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