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秋天怀抱里
〖活动目标〗
1.认识秋天,欣赏秋天。
2.体验在大自然中游戏的乐趣。
3.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我校处在大连市北部,周边环境有着比较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了开发利用好地方资源,
结合学校离山、农田比较近的特点,创设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我设计了学生在学校山坡后
面的一个活动――“我在秋天怀抱里”。这些学生虽然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父母有时会带
他们到山上玩,但他们很少能做到认真观察大自然微妙的变化,进而了解秋天。由于这些
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细心观察,因此在活动设计上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物质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小药箱(装有简单外伤处理药品);学生准备书、望远镜、塑料袋、针、线、乳
白胶、大头针、长方形泡沫、刀、颜料、硬纸板、双面胶。
〖活动时间〗
课外 1课时,课内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找秋天
1.活动导入。
放录音:关于秋天的歌曲。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歌曲?
生:秋天。
师:是啊!美丽的秋天来了,你们想不想走进大自然,投身到秋天的怀抱中认识秋
天?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到校园后的山坡上去吧!(校园后的山坡上有花草树木、有溪水、
有果园)
教师组织学生排好队到山坡上。
2.寻找秋天。
师:我们坐在草地上用眼睛看,用身体感觉秋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有的在看周围环境,有的在摸衣服,还有的在帮助同学理好被风吹乱的头发。
生 1:太阳不像夏天那么热了,风大了,我们穿的衣服多了。
生 2:天变高了,变远了。
生 3:虫子少了,你们看那边有一只蚂蚱,原来是绿的,现在已变成黄的。
一个学生出主意,建议把蚂蚱抓回去做标本。几个孩子一起抓并把蚂蚱装在瓶子里。
生 4:听语文老师讲,大雁到秋天就排成人字形往南飞。
生 5:小草变黄了,叶子有点儿发红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找找秋天。
根据人数把学生们分成五个小组并选出小组长,有事情及时向教师汇报。
教师先来到第一组,看到部分同学没有在观察,问道:“你们观察到什么了?”这
时,那些观察不认真的同学就意识到了,马上参与了活动。
生:那边的菜园里白菜长大了,中间还系着一根绳。大萝卜成熟了,有的从地里露出
来了。
生:老师,为什么白菜要系绳?
师:你问的问题真好,说明你是个细心的孩子。大家都知道菜心好吃,菜上系绳是为
了让菜心长得更大更紧凑。
生:你们看,山枣红了。山枣可以吃,它是药材,可以泡酒治病。
几个学生一边采着一边品尝着。
生:不要吃了,回家洗洗再吃。不讲卫生要生病的。
师:你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教师来到第二组,看到许多学生围在一起,教师走向前去。
生:我们捡到榛子了。
师:不,这不是榛子,这是橡子。看,这棵树就是橡子树。到了秋天,橡子成熟了就
落到了地上,榛子能吃,而橡子不能吃。
生:橡子树叶真好看,我们拾些树叶回去做工艺品怎么样?
几个学生一边拾树叶,一边高兴地把地上的树叶抛向空中,大声地喊:下雨啦……
生:橡子叶还可以当包子垫,蒸出的包子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我带些回去让妈妈给
我蒸包子吃。
师:我小时候还用树叶做游戏呢,你们猜是什么游戏?
生:干大宝!
师:对,你们知道怎么玩吗?
几个学生拾起了几片黄色的树叶。
生:把叶子茎弄软,露出筋,两个人用力拉,谁的断了谁就输了,没断的就赢了。
教师和几个学生开始玩“干大宝”游戏。
生:我用望远镜看到远处的苞米,苞米缨都变黄了,农民正在忙着收苞米。玉米棒长
得特别大,有的从尖部裂开,露出了黄黄的苞米粒。
大家开始抢望远镜。
教师提示要爱惜别人的望远镜,别弄坏了,一个一个地看。学生高兴地用望远镜看远
处的景色。
师:你们看,那是一棵什么树?
生 1:山楂树。看,上边有那么多山楂。
生 2:不是,爸爸告诉过我,它的果子比山楂小,叫山里红,又叫山丁子。
教师见第三组的学生好像没有目的地东张西望,于是教师利用身边的植物引发他们
观察的兴趣。
师:你们看,这就是大麻。春天开黄花,夏天结种,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籽可以吃,但
有些麻嘴。到了秋天,看,就变成这样的了。
生(掰开一个):怎么是黑色的?吃起来不好吃,这么硬。
师:种子成熟了,所以是黑色的,当成熟的时候,它的种子就变硬了。
生(指着一串串的山芝麻):你们看山芝麻都成熟了,有的从荚里掉在地上,明年
又可以长出芝麻了。
生:老师,我们吃的芝麻油就是山芝麻榨出来的吗?
师:不是,山芝麻的产量低。我们吃的芝麻油是家里种的芝麻榨出来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些学生开始认真寻找那些稀奇古怪的植物了。
第四组学生比较内向,他们拿着书采集植物标本。
生 1:枫叶红了,有的都落下来了。
生 2:你们看这片红叶上还伏着一只蜘蛛。它死了,可能是冻死的吧!
师:夏天蜘蛛在树上忙着结网,现在它忍耐不住瑟瑟的秋风,也许红叶怕蜘蛛摔痛
了,才变成降落伞把蜘蛛送进厚厚的叶层里。
学生把那片落叶夹在书里。
第五组学生拿着望远镜观看远处的景物。
生:我看到那边有一个大棚。
师:以前到了秋天以后,我们菜篮子里只有土豆、白菜、萝卜。如今科学发展了,农民
伯伯在大棚里种起了各种各样的反季节蔬菜。甚至南方的蔬菜也来到了我们北方的温室大
棚里,冬天我们吃的不再是原来的老三样了。
师:秋天真美,让我们一起找秋天里的宝物吧。
学生们快乐地采树叶、野花,拾榛子、松球,捉昆虫……听到哨声集合。
师:同学们有收获吗?
有的学生一边看一边玩;有的把毛毛草放在鼻子下面做胡子,说是阿凡提来了;有
的吹着蒲公英说下雪了;有的捡到葫芦瓢……
师: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我们想不想留住它?
生:想!
师:下节课我们把今天的收获带到教室,用你们的收获进行创作,做一些你喜欢的
东西。留住秋天,让其他人也感受到秋天的快乐和美丽。
(二)我和秋天一起玩
1.第一组:壁挂小组。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出自己想要做什么,需要哪位同学帮忙,确定好了然后开始活动。
学生把松塔粘成心形的壁挂,并且涂上颜色;把树叶穿成一大串做成壁挂,上面点缀着
一小串野花,做完后挂在教室的墙上。
2.第二组:编制小组。
让会做的同学在小组里当老师指导和帮助其他同学。
用毛毛草编小动物,用扁草编席子,用柳条编小筐,用苞米皮编小人、小辫子、小动
物等。
3.第三组:插花小组。
教师先帮助学生把枣树枝上多余的刺弄去,以免扎破手。
把小野果、树叶、小花扎在山枣树枝上,做插花创作,用高粱秆做梅花,做好后插在
教室的花盆中。
4.第四组:首饰小组。
在活动前让学生们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以免被针扎破手。
用豆子、树叶等做项链、手链,用大树叶做脸谱。做好后互相欣赏。
5.第五组:高粱秆做饰物。
教师先问学生要做什么,然后指导并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用高粱秆做眼镜、灯笼、小动物、桌子、椅子等。
6.第六组:颜料小组。
用野花做颜料画画,画完后粘在粘板上。
7.第七组:昆虫标本小组。
做昆虫标本。用大头针扎透昆虫,固定在泡沫板上,做好后放在展台上。
师: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他小组的作品吧!
学生快乐地欣赏着。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把美丽的秋天留在我们美好的记忆里,把我们的教室布置
得像秋天一样多姿多彩。同学们,再动动脑筋,给我们的这次活动起个名字!
生:秋天的回忆、美丽的秋天、我和秋天手拉手。
〖教学反思〗
四季的更替,变化最为明显的就是大自然,只有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才能切实感
受到每个季节的特点。因此,我把《我在秋天怀抱里》的上课地点选到了校园后的山坡上,
让学生偎依在秋天的怀抱里,真实地感受到秋天的变化和特点。利用现成的教育教学环境,
开发大自然中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特点,来认识我们的生活。这样不
但合理利用了农村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空间得到了扩展。
农村学生对秋天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机会有意识地去认识秋天。这个活动就是要利
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去认识秋天、了解秋天。这种有意注意还要建立在一种开放自主的环境
中,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巧妙地提示。在这节课的课前准备中我充分考虑到了这些,
所以学生们能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现象来深刻认识他们已经熟识的秋天。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经验认识应该在全班交流一下会更好。改变方式:可以在第一次活
动后进行一个小结活动。
〖点评〗
点评一
从整个教学情况看,这是一节十分朴实的活动课。教师借助于本地的资源优势,灵活
使用教材,大胆地尝试开放性教学,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指导方面,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从头至尾没有批评一名学生,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活
动目标基本是以鼓励为主和转移学生注意力等方法来完成引导工作。
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学生能够从感觉、知觉等不同方面来了解秋天,从不同的侧面
来认识秋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室外课少见的专注、投入,表现出对秋天的喜爱与
关注。教师不用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能上好活动课。总之,这名教师的做法很有创新
精神。
点评二
教师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特想法和创造性,不以成人、权威的眼光来判断学生观
察与制作得好不好,而是有意识地参与到每个组的活动中,通过不断地追问和鼓励,使
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制作更具创造性。
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每一组的不同感受和经验,并在全班内开
展交流,因此也就缺乏了对经验的提升和在全班给予指导的机会。
点评三
在活动中,教师细心地观察了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状况,予以了恰当的启发和指导。
教师融在学生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的兴趣,帮助寻找观察的内容,并及时对学生不
讲卫生的行为和交往问题予以适当的指点,体现了教师的作用。
教师们往往感到很苦恼,觉得春天、秋天的活动很难实施,带学生走进自然很困难。
这位教师带学生在学校后面的山上观察、发现秋天,使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和体验,为我
们作了示范。
学生制作的作品用什么材料,做的过程中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怎样想办法
解决,作品寄予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或想法等这些问题还要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制作的
过程更是学生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