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3:15:36
中秋节的故事 思品政 一年级.doc(2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中秋节的故事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 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 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 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 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 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 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 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 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晚上,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 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 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时,云稀雾 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 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 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 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月饼始于古代面食,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带已有记念殷周太师闻 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一种简单的面皮包糖酱馅心圆饼。至汉朝张骞自西域带回核桃、 芝麻与花生的种子后,市面上出现了新馅心高质量的“胡饼”、“麻饼”与“花生饼”。 唐时,钦赐进士登第御宴的宫廷点心为“红菱饼”。一直到明代始有明确的记载“八月十 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这也跟人们相传元末时朱元璋(另一说法为 其军师刘伯温)利用民间中秋互送和必食月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阳历 9月 18日。关于 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月 亮代表着阴阳乾坤中的“阴”“坤”从远古开始就是人类膜拜的对象根据古书《礼记》说 明,“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此处所谓“朝”“夕”皆为祭拜之意。唐朝开元遗事写道, “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而宋朝《东京梦华录》亦记录“中秋夜民间争餐酒楼玩 月,至于通晓”。由此可知,农历八月十五日祀月赏月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的 文人骚客也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乡明”的感慨,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 .饼的习俗,包字条于饼馅中, 秘密通知大家统一起义行动的时间,一举灭元建明,从此月饼更被赋上了民族抗争精神 的化身意义.苏东坡绝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经道出了人们中秋吃月饼盼团 圆的愿望。古往今来普天之下,中华游子莫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 倍思亲”。只要是炎黄子孙,不论离国多远、离乡多久,一到中秋就会想起月饼,眷念亲 人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是阳历 9月 18日。关于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不同版本的 传说和神话故事。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月亮代表着阴阳乾坤中的“阴”“坤”从远 古开始就是人类膜拜的对象 根据古书《礼记》说明,“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此处所谓“朝”“夕”皆为祭拜之 意。我国古代的文人骚客也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 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也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豪放;有“露从 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慨,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相思.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