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3:20:05
动植物怎么过冬天 思品政 一年级.doc(36.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动植物怎么过冬天 活动目标:   1、主动观察、关注冬天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生活的变化,获得关于冬季的科学知识。   2、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动植物过冬的秘密,对科学探究有兴趣。 〖活动准备〗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新生大多非常喜欢动植物,甚至有的学生家中也种植花木、饲养宠物等,但 对动植物过冬方式的科学知识却不甚了解。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学生 实际见过的动植物比较少,无法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其次,在此阶段的学生学 龄短、识字数量有限,对于有关的科普读物阅读得比较少,还不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再 者,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没有提供给他们了解这类知识的相应园地。针对上述原因, 本课力图通过丰富的图文讲解及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有关动植物过冬 的科学知识。   (二)物质资料准备   1、电脑课件。   2、各种动物的头饰道具。   3、大蒜、白菜头等植物。   4、各种废塑料盆、盒等。   5、扫帚、铁铲等各种扫雪工具。 〖活动时间〗   120分钟(3课时)。   课前:带领学生收集、筛选、整理有关资料。   课上:活动实施。   课后:扫雪、给小树“穿棉衣”的冬季劳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发   首先引导学生在户外观察中发现冬季大自然和周围人们生活的变化,初步获得冬季 的科学知识;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本校图书馆进行有关动植物过冬知识信息的收集、筛选、 整理,全面了解这一方面的知识;再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更加贴近冬天的生活, 在培种植物、参加冬季课外劳动等活动中,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给童年生 活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在收集活动前,向同学们讲清在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如不要大声喧闹;不要损 坏书籍;看书查阅后,书籍要放回原处等。让同学们自愿分成两大组,分别重点收集动、 植物过冬方式的资料信息。在收集过程中,我指导同学们在科普类图书专柜进行收集。同 学们分别找到了《自然百科》(动物篇)中“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十万个为什么》(动物篇)中 “大雁南飞,为什么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十万个为什么》(植物篇)中“树木怎样 度过严寒的冬季”、《自然百科》(植物篇)中“落叶和树干的对话”,以及《少年百科知识问 答》中“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到冬天都落光了”等一系列有关动植物过冬方式的资料。由于 搜集到的内容较多,在收集过程结束后,我们从中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和比较有代表性的 文字,共同观看和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听和看,最终能够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们 所理解的知识信息。   在电脑课件制作中,我选择了小青蛙、小山鼠、熊宝宝、蛇宝贝这四种典型的冬眠动物, 引用了大量学生的自述内容,并选配了书中的有关图片,最后在课上请学生们观看,从 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全面了解动植物过冬的秘密。   此外,还有学生和家长的交流,从家长的实际生活经验中,也得到了大量的知识信 息。如沈雅蓉同学,从爷爷那里了解了冬小麦的过冬方式;丁皓、王晓萱等同学也都从妈 妈那里知道了蔬菜在塑料大棚中成长、收获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雪姑娘来了――冬天的变化。   由学生扮成雪姑娘,翩翩起舞,并配有雪景的动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雪姑娘来了,大地披上了银装。房子变白了;树木变白了…… 冬天还有什么变化呀?   生 1:温度降低了。   生 2:天色灰蒙蒙的。   生 3:刮起了西北风。   生 4:河水结冰了…… 2、、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你们还能说一说,我们人和动植物在冬天的变化吗?   生 1: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戴上了帽子和围巾来抵御寒冷。   生 2:树木的叶子都落光了,树干光秃秃的。   生 3:有些动物不见了。   师:有哪些动物不见了呢?   生 3:小河都结冰了,青蛙不见了。   生 4:小鸟也看不见了。   生 5:蚂蚁也不出来了。   师:是呀,天气这么冷,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呢?它们能安全地度过冬天吗?今天我 们来学习:动植物怎么过冬天。(板书课题)   (三) 探寻动植物过冬的秘密   1、展示交流动物冬眠的秘密。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在学校图书馆看了许多有关动植物的书籍,谁能把你了 解到的知识介绍给大家?老师这儿有一些动物的头饰,你想介绍什么,就戴上它的头饰。   学生自由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头戴小动物头饰到前面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 1:我是小青蛙,到了冬天为了生存,我们就钻进泥土里冬眠,以此来躲避寒冷。 等到第二年春天,气温升高后,再出来活动。   生 2:我是小山鼠,到了冬天,我就钻进树洞里,用大尾巴堵住洞口,一睡就是 6个 月。春暖花开后才醒来,恢复活动。   生 3:我是蛇宝宝,在冬天,我们可以钻到 1米多深的石缝、洞穴或土层冬眠,即使 外面是严寒的天气,也不至于冻死。我们一睡就是 5个多月,第二年,天气暖和了,我们 又照常出来活??   生 4:我是熊宝贝,从夏季开始,我们就大量捕食,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 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等到冬天来临,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就相当多了。于是我们显得肥 肥胖胖的,然后躲在洞穴里呼呼大睡,等春天来了才醒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知道有一部分动物是通过“冬眠”的方式来过冬的, 每年的 3月 6日前后为“惊蛰”,到了这一天,各种冬眠的动物就会纷纷出洞,恢复正常 的生命活动了。   2、进一步探讨有关动物过冬的问题。   生:动物冬眠时,整整一冬不吃东西,为什么不饿呢?   师:我们来看一幅图:山鼠一年中体重的变化。(课件演示)   学生经讨论后总结出答案:   动物在冬眠时,一冬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因为冬眠以前,它们早就开始了冬眠的 准备工作。那就是从夏季开始就在自己的身体内部逐渐积累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等到 冬眠期来临,体内积累的营养物质就相当多了,于是就显得肥胖起来。所积累的这些营养 物质足够整个冬眠过程里身体的需要。冬眠结束后,春天来临,体内的营养物质几乎消耗 没了,所以冬眠后的动物显得很瘦弱。   生:是所有的动物都通过冬眠来过冬吗?   师: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不识字,排成字,冬天去,春天来。”打一种鸟的名字。   生:大雁。大雁等一些鸟类是靠迁徙的方法过冬的。   师:还有不少动物留居在原地度过冬天。留居原地过冬的动物,靠的是它们那又厚又 密的毛,冒着严寒出来活动和寻找食物,如:鹿、虎、狍、野猪、狼、豹等动物。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记住这些动物的过冬方法,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好吗?   生:好!   学读儿歌:   北风吹,冬天到,小动物过冬方法妙。   燕子飞到南方去,青蛙、小蛇睡大觉。   小兔、小狗和小猫,悄悄换上新皮袄。   聪明可爱的小动物,保护自己本领高。   3、植物过冬的“妙法”。   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过冬的方法了,那植物怎么过冬呢?   师:我们请园林队的阿姨给我们讲一讲吧。(课件演示)   园林队的阿姨:我们知道,树木生长要消耗养分。春夏,树木生长快,养分消耗多于 积累。但到了秋天,情形就不同了。这时候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 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嫩枝变 成了木质……逐渐地树木也就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 师:原来树木是靠“休眠”的方法过冬的。   师:下面请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沈雅蓉同学给我们大家讲一讲冬小麦的过冬方法,大 家鼓掌欢迎。   生:冬小麦每年都在秋季播种,冬天在厚厚的冰雪覆盖下沉睡,来年春天麦苗返青, 夏季收获。这就是瑞雪兆丰年的由来。   4、探究科技的发展――塑料大棚春意浓。   生:冬天冷得树叶都掉光了,为什么我们还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呢?   师: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呢?   生 1:我在资料中看到了有关塑料大棚的介绍。   生 2:我也在电视里看到过介绍塑料大棚的节目。   师:真好!你们看,塑料大棚里都有什么水果、蔬菜?(课件演示)   生:有西瓜、草莓、西红柿、黄瓜……   师:那为什么它们在塑料大棚里就能过冬呢?   生:因为大棚里暖和。   师:哪位同学把你找到的介绍塑料大棚的资料给大家读一读?   生:因为大棚上覆盖着的塑料膜能阻挡外界寒冷的空气,内部温度适宜、宛若春天, 各种水果蔬菜均能茁壮生长。随着塑料大棚技术不断地推广,在我国北方的许多城市中, 冬季使用大棚技术种植水果蔬菜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了。   (四)动手创建美好的冬天――建立我们的小温室   师:我们虽然不能像农民伯伯那样种植,但却可以建立自己的小温室。同学们想不想 啊?   生:想!   师:同学们别着急,先看老师给你们示范一下。   教师示范种植方法:在盛有泥土的花盆中,挖出一个个小洞,把蒜瓣放在洞中,埋 实、浇水,放到向阳处。其后展示一盆已经长出蒜苗的样本,让学生对比观察。   师:用你们自己带来的塑料盆和小瓷碗,把大蒜、白菜头、旱萝卜、洋葱头等种起来, 建立我们的小温室吧。   学生动手种植,教师巡视指导。种植大蒜的学生,模仿教师的样子,先把蒜头剥成一 个个的蒜瓣,然后在花盆中挖出许多小洞,把蒜瓣种进去。其中有个别学生把蒜瓣种倒了, 于是我就及时地纠正他们:要把蒜瓣尖的一端朝上、根部朝下种植,这样它们才能够抽出 蒜苗来。这时,我让王杨同学把她在家中事先用水培植的蒜苗拿到讲台前,给学生们观看, 并讲述种植的小经验。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蒜根已经在水中长得很长很长,而上面 的蒜苗也长得高高的。我告诉学生们:“你们用土种植的蒜苗,不久也会长得像她的一样 高。”学生们听了非常高兴,又继续干了起来。种植旱萝卜、洋葱头的学生们也都认真地干 着:挖土、培种……我发现,有的学生土挖得太浅,于是就指导他们把土挖得深些,以埋 下旱萝卜、洋葱头的三分之二为宜,这样才有利于这些植物的扎?蜕 ぁ ?   师:同学们还可以把盆花也搬进教室,分组照看、养护它们,使它们能安全地过冬, 并用植物生长记录卡随时记录下来。   (五)课后延伸――有意义的冬季活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看得出同学们都已经非常喜爱和关心动植物了。希望它们能 安全地过冬,茁壮成长。课后我们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扫雪活动,以及给小树“穿棉衣” 活动好吗?   生:好!   师:冬天像一位魔术师,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世界里。同学们心中一定还有无数个 “为什么”,课下我们继续去寻找答案,来探索这奇妙的冬天吧。 几天后迎来了一场大雪,大家都高兴极了,我带领学生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铁铲、扫帚来 到操场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热火朝天地扫起雪来。雪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我们一边呼 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把操场上的积雪一点点地扫到校园四周的树木旁,然后再用铁铲 将雪堆到树下。别看学生们年纪小,干得还真像模像样呢。这时有个学生问:“李老师, 为什么要把积雪堆到树下,这样树会不会冻死啊?”我告诉他们:“雪过天晴,积雪很 快就会融化,融化后的雪水渗入到地里,可以浇灌树木,补充它们冬季水分的不足。所以 我们把积雪堆到树下,不但不会冻死树木,反而对它们更有好处呢。”学生们听后,又都 认真地干了起 来。扫完雪,我们又用草绳一圈圈地缠在小树的树干上,这时,又有学生问:“还用给大 树缠上草绳吗?”还没等我回答,肖纪元同学抢着说:“树木跟人一样,大树长大了,抵 御寒冷的能力差,而小树像小孩儿,抵御寒冷的能力差。所以我们给小树围上一圈圈的草 绳,就好像我们小朋友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再也不怕寒冷的冬天了。”学生们边听边点 头说:“哦,原来是这样啊!”听完,就更加起劲地干了起来……当我喊道“集合 啦!”的时候,看到学生们那一张张欢快的笑脸,心里涌出一股说不出的高兴,我们愉 快地完成了这次有意义的冬季活动。 〖教学反思〗   在本专题活动过程中,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我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如:雪姑娘来了、 冬天的景色、动物头饰、板书设计等,把学生带进了奇妙的冬天,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我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在课前的观察活动中,发现冬天季节 变化的特点,从而充分体验和感受冬天的生活。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用师生 互动的方式,通过图片演示、猜谜游戏、学读儿歌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并 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答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特别是建立小温室的种 植活动和扫雪等冬季劳动,沟通了课堂内外,使学生学到了一些种植的方法和简单的劳 动技能,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大自然冬天的美丽景色,使他们其 乐融融。   但由于教学设施的局限性,学校内暂时没有供师生展开种植的园地,我们只是把教 室作为师生共建的小温室,这一方面我们会想办法进一步改善。 〖点评〗   点评一   李永春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的《动植物怎么过冬天》的主题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生活 性、活动性、开放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到好处,引领 学生注意在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得到收获,感受冬天生活的变化,抓住冬天季节的特 点,从中提取生活经验,扩充教学资源;二是教师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以生动形象的 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建立自己的小温室,课下进行扫雪活 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在冬天怎样种植、掌握一 些劳动技能,而且还感受和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另外,整个活动过程中,问题的生成和解 决问题的方式、活动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都是开放的,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大的、愉快的、能 尽情享受美好生活的世界。本专题活动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是一节较为成 功的实验课。 点评二   教师可以进一步改进的是:动物冬眠的经验学生是可以获得的,比如教师可以调查 是否有学生家里养了小乌龟,可以请学生观察、记录,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另外,怎样充 分发掘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是很重要的,搜集资料只是一种方式而已。 点评三   本案例还有两点是不错的。一是在学生准备了资料后,教师能帮助他们“最终能够用 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们所理解的知识信息”,这样克服了常见的学生用十分成人化 的或者十分书面的语言,极不自然地讲述资料的现象。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不仅仅在课堂 上进行,而是很自然地与学校的活动结合起来。在扫雪活动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要把 积雪堆到树下,这样树会不会冻死啊”、“还用给大树缠上草绳吗”(在教材里有这样的 图)等问题,这时教师的讲解、学生自己的相互学习都有效地发挥了作用,这样的学习对 学生是很有效的。   在科学探究方面,本案例缺少学生自己想办法做实验,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 样的探索过程。学生固然可以从书本、媒体上获得很多知识,有的学生也许能背出若干的 “为什么”,但这并不能说学生就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如果能引导学生就书本上的某 些说法进行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际探究,或者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可 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