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过年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
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
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
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
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
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
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
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
“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
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
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
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
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
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
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
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
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
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
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
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
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年糕
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是过年必备的节日食品,据说是从苏州传开
的。它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那时诸侯称霸,战火连年。吴国为防敌国
进袭,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城墙。
这天,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
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
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
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
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没过多
久,国王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馋言,赐伍子胥自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
都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
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
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粉
救了全城老百姓。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粉做“城砖”,(就是年糕样子的由
来)供奉伍子胥。久而久之,便被称作年糕了。
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庙会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
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
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
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
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
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
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
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
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
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
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 485
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
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
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
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
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
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
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
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
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
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
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
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
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
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
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
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
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年画
年画最早起源于门神画。自汉朝以前就已经有了。晋代的《荆楚岁时记》记载:“贴画
猫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与此相关的还有神荼、郁垒缚鬼的
传说。到了唐代,门神普遍传为秦叔宝、尉迟敬德的形象。
现在,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年画是南宋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一般叫它《四美
图》,画的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四大美人。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刻版艺术的发展,
年画艺术也越来越繁荣起来。
由于年画这一形式的出现,使绘画开始从书斋庙堂走向平民百姓家。到清朝康熙年以
后,年画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一些年画作坊也逐渐扩大,其中最有名的是天津的杨柳
青、苏州的桃花坞、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县等等。这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制作年画的传
统和艺术,在年画的题材方面除了表现传统的民间故事之外,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
建设的内容。可以说,作为民间艺术的年画,早已成为千家万户在新春佳节增添节日喜庆
的一个重要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