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风筝飞
清明前后,春风拂绿大地,荡秋千、放风筝便成了人们最有兴致的娱乐活动。“人笑
人歌芳草地,乍晴乍雨杏花天”,一时间,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把放风筝作为一大
乐趣。试看,鹰在蓝天盘旋俯冲,长龙、蜈蚣摇头摆尾,蜻蜓点水,双蝶嬉戏,各式各样,
各有神韵,各显绝妙,实为一大景观。
北京市海淀区的王红涛是一个爱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的老人。王先生老家是山东潍坊,
幼时家乡浓郁的扎风筝、放风筝的习俗,从小就在他的心中扎下根。成年以后,外出工作,
走南闯北,他到过不少地方。每到一处,春风拂面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动手扎一个小风筝,
在闲暇的日子里,到郊外,花一整天去放飞。研究风筝、扎风筝、放风筝这些活动,对王先
生来说,不仅仅是消遣和娱乐,更多的是寄托了思乡之情。
话题一说到风筝,看起来有些内向的王先生马上来了精神,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起
了风筝的来历和故事。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
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唐以后,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
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于是放纸鸢开始在民间流行。到清代,清明时节荡秋千、放风筝之
戏在我国普遍兴起。“上自内苑,下至士庶,在清明节期间,俱立秋千架嬉戏为乐,童子
郊外放纸鸢”,放风筝成为清明节一项群众性的娱乐活动。
放风筝与健康
民间放风筝习俗的普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人们还把放风筝
作为一项“去病免灾”、增强体质的活动来看待。
《潍县岁时记》把春天放风筝称为“放郁”,是图个“吉利”。在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
清明节这一天,大家把板子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
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
在其他地区,人们也为春天放风筝归纳了很多好处。清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
“今之纸鸢引丝而上,令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满族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说,放
风筝还能锻炼人的眼睛,增强视力—“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这些记载充
分证明,人们很早就把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对待。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呼吸了新
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达到了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
今天专家们也认为,人体通过运动,某种疾病可以得到缓解,其中精神疗法的作用
也不容忽视,放风筝的愉悦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心情舒畅、忘忧忘食,自然可以
“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了。
风筝的“四艺”
扎架子,糊纸面
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说这
“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
含了全部传统风筝的技艺内容。
首先是选材。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竹材的一个重要
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利用竹
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零件来。风筝的玲珑精巧也和使用这种可以任
意弯曲的竹材有关。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
传统风筝的蒙面以纸、绢为主。选择用什么纸决定于风筝的大小、部位、飞行条件、着色
要求等多种因素,其中以风筝的大小为主。一般风筝越小,用纸越薄,越轻柔。例如一些
小型风筝就要使用高强度的皮纸、高丽纸等,而大型风筝所用的纸要由几层裱在一起使用。
绢是一种很薄的真丝纺织品,重量轻,强度大,有很好的着色性能,是传统风筝的
常用蒙面材料,但成本很高,不宜初学者使用。
如何把蒙面糊在风筝骨架上,糊艺是关键,主要分两个步骤:1.涂胶:糊纸前,先
把胶涂在骨架上。最好是乳胶,胶的浓度视所糊材料而定,原则上讲,所糊的材料薄,可
用稀一点的胶水;所糊材料强度大,就要求胶水浓一些。涂胶最好使用毛笔均匀涂在骨架
上。2.蒙面:往涂好胶的骨架上蒙面要尽量准确、平整,各处的松紧程度要相当,不能有
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这会引起风筝的扭曲变形,甚至不能飞行。蒙面骨架糊上后,要
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但不忙卷边。因为在胶未干前卷边会造成四周拉力不
匀,导致变形。
风筝的造型
一个风筝,不论它的图案和造型如何精美,只要在天空中飞得远了,从地面望去,
看到的是它轮廓的剪影。即使飞得不远,图案和造型都能从地面看清,但这时给人印象最
深的,还是轮廓。
所以,风筝的主题确定后,轮廓造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首先是选择最有表现力的造
型。无论是在处理人物、动物,还是昆虫、器皿等各种风筝的外形上,都要注意突出特点,
表现它们最生动的形象。例如钟馗、各种蝴蝶、蝉等风筝,都是在外形处理上很成功的。其
次是利用多变的“软造型”。除了在空中形状基本不变的“硬造型”以外,在风筝上还有
一些可以随风而动的“软造型”。如鱼的尾巴、蝴蝶的尾巴、人物的飘带、旗穗等。这些能动
的部分可给风筝增加活力。最后还要注意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上的需要。如果在考虑风筝
的轮廓造型时不懂得风筝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方面的基本要求,就会造成:因不平
衡或不稳定而不能飞行,或因强度不够而空中解体,或因重量过大而飞不起来。因此,处
理好造型与空气动力性能和结构强度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使其统一起来,也是风筝外形
设计需加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风筝的绘画
风筝的特点,决定了风筝与一般绘画在观赏上的不同。为了满足远视效果的要求,风
筝的色彩要鲜明,对比要强烈,色块要大。传统的风筝“黑锅底”,只有黑白两色,但放
到天空中十分醒目。还有穿着红袍的钟馗、黑色膀窝里镶嵌着大红蝙蝠的“瘦沙燕”等等,
它们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但天蓝、灰蓝等色彩,在风筝上就很少应用,因
为放上天空很不明显,飞得远些就看不见了。
制作风筝有很多颜色可供选择,市场上可以买到化学染料,品色就是很好的一种。它
是一类水溶性的染料,能完全溶于水,刷在纸上,干燥时不收缩,重量轻,透明度高,
透光性更好。用品色绘的风筝逆光时格外鲜艳明丽。但有几种颜色(如黄、绿等)耐久力差,
时间一长便会褪色。现在有了更好的透明色,鲜艳程度不亚于品色,而且耐久力比一般品
色强得多。此外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丙烯色在绘制风筝时也可使用。
风筝的玩法
斗风筝: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的风筝玩法,现只有广东、西藏几处
尚存。
装响器:从唐开始,风筝响器可分三类:弦、哨、打击。(1)弦:用竹弓长弦,风吹
弦鸣。北方用丝条为弦,张紧后涂蛋清以增张力,一弓可张数弦,装在风筝上谓“背弓”。
南方用藤条削薄为弦,声有另样。(2)哨:类似鸽哨。南通最盛。用筒状共鸣箱者谓
“哨”,用球形共鸣箱者谓“口”。“哨”声尖细,清脆,属高音部。口、哨相配,音色和
谐十分悦耳。(3)打击响器:由风车带动轮锤敲击铜锣皮鼓,节奏很强,但音量有限,
声传不远。
“送饭”(叫“碰”):一种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上天的装置。到达顶端后与预
先拴好的“横棍”相撞,风翼折起,自动沿线滑下来。有的还可以在下面自动张开又飞上
去,叫做“来回碰”,或“来回饭”。“送饭”的玩法很多,如送彩纸上天散下,叫“天
女散花”。作成珠形的,“来回碰”,放在龙头蜈蚣上,叫“龙戏珠”。风筝上挂鞭炮,
“送饭”带香火上去,便可以放炮,也可以送一串点燃的小灯笼上去。现代还有送模型飞
机或降落伞的。
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十分美丽。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
现有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
操纵: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放风筝人的巧妙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
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
可以在空中划出各种图形,更是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