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劳动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古代的城市多在大道的交会点、内河和
沿海航运的起讫点或水陆交通交接点上兴起,近代的大城市则无不同近代交通事业的发
展共生。城市化带动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设施的完善又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繁
荣,已成为一条共知的规律。许多城市则完全是因交通和转运的需要而产生的,被定性为
交通枢纽城市。
现代化大城市是一种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同周围地区联系极为密切、科学文化居于领
先地位的国家或区域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我国上海一市,其 1982年工业产值占到全国
工业总产值的 11.4%,北京和天津亦分别占 4.1%和 3.8%。特大城市的年货物进出量上亿吨,
一般大城市也以千万吨计,包括运进能源、原材料、建材和居民日常消费品,运出产品和
垃圾。这些城市的旅客始发和到达人数,每天往往达数万。因此,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
促进城市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运能大、速度快、布局合理的对外交通系统。
交通与住宅、环境并列为现代大城市的三大问题。从城市内部交通而言,如何健全城
市道路网,选择市、郊区的道路断面,采用经济方便的交通工具,已成为保证城市生产、
方便居民生活的前提条件。
为了避免伴随经济和人口增长使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矛盾, 1980
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
市”的方针。很明显,在我国广大的农业地区、内陆地区和边疆地区建设起星罗棋布的中
小城镇,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源和就近吸收农业人口、繁荣各地经济有巨大意义。但
是,大量城镇的出现,意味着劳动地域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不建立起联系区域、城市之间
的交通干线和沟通城乡的地方交通网,中小城镇的发展便没有保证。大城市的控制,最有
效的办法是在外围建设卫星城,起分散和截流的作用。国内外经验已证明,上述性质的卫
星城必须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城市,它们距中心城市应有相当距离并位于二者的便
捷交通线上。不这样,中心城市会把近郊区的小居民区和小工业点陆续吞并,形成滚雪球
式的市区膨胀。当前,我国的特大和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迫切任务,便是完善对外辐射交
通干线,在远郊区逐步建成一些相对独立、又同中心城市联系方便的卫星城,从而形成集
中与分散结合的城市体系。
另外,由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和国际交往日益扩大,我国的旅游事业正在蓬勃兴起。
配备历史名城、风景区和疗养地的内、外交通线路、规划便捷的游览路线、组织快速和舒适
的长短途客运,已成为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