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过程
对于古代造纸术,大家都有所耳闻。西汉初期就已经发明了这项技术。而东汉公元 105
年时,蔡伦又对此进行改进,成为了今天的纸张。
古代造纸分为 5个步骤。第 1个步骤是“斩竹漂塘”。造纸的工匠上山砍竹后,把竹子
泡在水塘中,将截断的竹子在水塘内浸上 100天,取出时用力捶洗使青壳和树皮脱掉,目
的是让竹材软化。
制纸的第 2个步骤是将软化的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桶中蒸煮 8天,这样,原料中的
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就去除了。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
锅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十几天。经过反复的蒸煮、漂洗,竹子的纤维逐渐被分
解了。
古代造纸的第 3个步骤是:取出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捣成泥面状,捣烂后的原
料用适量的水调配,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
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一层泾纸膜。
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板上,然后移开竹帘,这层泾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叠起
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泾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
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这样,纸就基本造成了。
焙干纸张的夹巷是两道土砖砌成的砖墙,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然后以轻细的铜
镊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隙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
张可使用的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