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服饰——旗袍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
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
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
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
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
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袭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
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 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
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
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 20世纪 20年代至 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 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
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
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
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 20年代后期
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
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
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 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
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
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