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4:19:24
我懂事了 思品政 三年级.doc(3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我懂事了 〖学生实态〗   三年级的学生较之以前,在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身体长高了、长结实了,知识 的积累逐渐增多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平时比较娇惯,为人处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常常认为父母对自己 的关爱是理所应当的。在父母和亲人们的宠爱下,他们的个性也变得比较脆弱,承受挫折 的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从关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开始, 引导他们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认识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关心他人的意 识,懂得为自己的父母分忧,乐于承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科书分析〗   教科书中的这一部分内容分为四个步骤呈现:   1.首先,展示了小主人公乐乐写的感想,反映了他通过随爸爸到单位一天的经历,体 会到父母工作的单调、辛苦,体会到父母为了家庭而辛勤工作着。自己应该怎样报答父母 呢?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 结果的真实反映,也是生活对他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2.其次,以调查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去了解、观察自己父母的工作。   3.再次,通过对一组图画和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学会自理并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劳动,从日常小事中,表达对父母的孝敬。   4.最后,介绍了母亲节的由来,并请学生探究父亲节的由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两 个日子,并以自己的方式向母亲和父亲表达爱意。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一)学生准备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小时候和长大后的照片,了解自己长大的变化;并对爸爸、妈妈 的工作进行调查访问,准备照片、汇报卡等材料。   (二)教师准备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本主题的教学活动。 〖本课题教学目标〗   1.尊重父母的劳动,理解父母的辛苦。   2.学会关心家庭,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3.乐于分担家务、料理自己的生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结构〗   (一)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结构整体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用“猜一猜”的游戏导入,引导学生理解长大后的变化。接着, 通过乐乐的感想来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引导他们对爸爸、妈妈说 一说心里话,并说一说自己想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最后,通过教师、家长、听课教师的 评价来揭示课题,以达到情感的互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完成教学目 标。 〖实施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组学生小时候的照片)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玩“猜一猜”的游 戏,请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些照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我们班的哪些同学呢?(学生猜)   (二)引导对比   1.师:(同时出示对比照片)瞧,这些同学小时候多可爱呀!相信你小时候一定也是 这么可爱吧!现在同学们都长大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结合搜集的照片进行汇报交流。   (1)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家长参与,倾听学生的发言。   (2)全班交流,请家长进行补充,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   师:你们不仅身体上发生了变化,变高了,变壮了,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比 以前懂事了。 (三)交流感悟   1.师:听到你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知道有一位叫乐乐 的小朋友,利用假期的一天,去了爸爸的工作单位。回来后,写了一篇感想,你们想听听 吗?(播放录音)   2.乐乐的感想是什么呢?(父母工作辛苦,应该为他们减轻负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给父母添麻烦。)   3.师:你们不是也和乐乐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你想说说吗?   4.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交流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5.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   (1)展示爸爸、妈妈工作时的照片,介绍他们的工作情况。   (2)交流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情况后的感想。   (3)展示自己制作的报道――“爸爸、妈妈的一天”,介绍父母的工作情况。   (4)播放自己拍摄的采访录像(录像包括父母的工作情况片断和对父母的访谈)。   6.邀请部分学生家长补充和介绍自己工作的辛劳。   7. 师:听了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你想为他们做点 儿什么来表达你的心意呢?   8.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   (四)采访父母   1.师:听到同学们都这样为爸爸、妈妈着想,懂得要为爸爸、妈妈分忧,老师都被深深 地感动了。看来你们不仅长大了,而且懂事了,懂得体贴爸爸、妈妈了,懂得自己的事情 要自己做了,老师想对你们说:你们真棒!今天还有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的 课堂,不知他们看到你们今天的表现,有什么想法?你们想去采访一下他们吗?   2.教师请一位学生采访自己的家长。   3.该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评价。   4.师:你听了爸爸(妈妈)的这番话,有什么想对爸爸(妈妈)或是老师和同学说吗?   5.师:你们也想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妈妈,听听他们对你的评价吗?如果今天爸爸、 妈妈没来,你也可以去采访一下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和听课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有 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6.全班学生去采访家长和听课的教师。   (五)全课总结   1.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选派代表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总结。   师:今天,大家通过学习和交流,体会到自己发生了变化,知识、能力比以前提高了、 进步了。我和你们的家长都觉得你们长大了、懂事了。再过三个月新年就要来临了,你们又 要长一岁了,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更健康、更懂事。   (六)布置作业   1.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了解家长的反应。   2.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教科书第 13页“我的感受”。   3.阅读母亲节的由来,并查找资料,了解父亲节的由来。 〖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经历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课前我引导学生 先就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的资料搜集。让学生搜集小时候与现在的照片,以便在课堂 上进行对比,为更好地体验“长大后的变化”进行铺垫。同时,我还让学生对父母的工作 情况进行调查,对父母或父母的同事等进行访问,为课堂感悟父母工作的辛苦进行情感 铺垫,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认识,有利于他们认识的提升。   在课上,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引导他们从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对自 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感悟和理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 内心的真情实感。   我想,最了解学生成长变化的莫过于家长,他们对于自己工作的辛苦感触是最深的。 既然本节课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自身的发展变化与家长工作的辛苦,为何不直接把家 长请进课堂,和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给予学生最直接、 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呢!因此在课堂上,我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交流,并请家长进行补充, 还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说心里话,采访自己的父母,也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说说心里 话,使学生和自己的父母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使双方那种最真的情感直接在课堂上传递。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 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比较与分等级。因此在课堂评价时,我引入多种评价形式和多 个评价主体: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小组中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再 对个别学生进行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学生去采访自己的父母, 并请他们对自己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去采访听课的教师,引入了社会评价。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