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助残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明白什么是残疾人。
过程和方法: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故事中感悟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残疾人自
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准备:
1、课件
2、蒙眼的布条、粉笔
3、爱心卡
一、谈话导入,了解什么是残疾人
(课前小朋友做拍手游戏)
师:大家玩得真高兴!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享受不到这份快乐,他
们有耳朵却听不见声音,有眼睛却看不见东西,有嘴巴却讲不出话,知道他们是什么人
吗?(板书:残疾人)
(1)你见到过哪些残疾人?见到他们时,你感觉怎样?
总结:是的,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的、智力有缺陷的,都是残疾人。我国就有 6000
多万残疾人。
(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总结概括出什么是残疾人,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答
案。导入亲切、自然.)
过渡:他们真的很可怜,前几天我就看到了一个残疾小朋友的故事,你们想看吗?
(2)课件展示篮球女孩钱红艳的故事。
孩子们,看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是啊,我们可以快乐地蹦蹦跳跳,而可怜的钱红艳要一辈子坐在篮球上,靠着
双手一步一步地走,多不容易啊!
(评: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方便,把学生带入凄惨
低沉的情绪氛围,为下面的体验活动作情感铺垫.)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残疾人的世界,用我们的心静静地去体验他们的生活。
二、活动中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
活动一:盲人到讲台上拿粉笔。
(1)师:我想请两位同学上来当盲人,谁愿意(给两两位同学蒙上眼睛,转几个方
向,问:“你看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他们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现在请他们
走到讲台上,帮老师拿支粉笔,粉笔就在黑板槽下面。其他小朋友不要出声,静静地看看
他们走路,拿粉笔的样子。
(3)学生活动。
(4)谁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 1:我看到他们用手摸着走.
生 2:我看到他们走得特别慢,特别小心.
生 3:我看到他们是扶着桌子小心翼翼走的.
(5)问“盲人”:为什么要这样走?
生 1:我眼前一片漆黑,心里很害怕,怕撞到旁边的桌子.
生 2:我什么也看不到,心里紧张极了,不知道自己走到哪儿了。原来,盲人拿粉笔这么不
容易,他们多么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啊!
(6)如果让你们大家上来拿粉笔,容易吗?
师:是呀!在我们看来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盲人做起来却那样难,那么不容易。刚
才,我只是给他俩蒙了几分钟,就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如果把我们的眼睛蒙上一节课、一
天、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一辈子,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生 1:受不了。
生 2:痛苦。
生 3:简直无法生活。
师:对!盲人就是这样,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活动二:单手穿衣
(1)师:同学们,失去光明的盲人生活这么不容易,如果失去了手呢?我们再来体
验一次。现在我们大家都来当一回残疾人,请举起你的右手,像老师这样把右手背到身后
一动也不能动,你们都是失去右手的残疾人,请用你们的左手拿出外衣穿好,并拉好拉
链。看谁最努力。
(2)学生穿衣服(教师注意观察,抓住典型)
(3)师:穿好的请起立 ,说说感受。.
生 1:一只手穿衣服太难了.刚才我是用嘴巴帮忙才穿进去的.
生 2:我用左手怎么也穿不进去,偷偷用右手帮了忙.
(4)师:没穿好的请起立。说说你的感受.
生 1:左手穿衣服太难了,穿得手都酸了,还是没穿好.
生 2:拉链怎么也拉不上,真是急死人了.
生 3:想不到一只手穿衣服会这么难.
师:是的,像穿衣服这样简单的生活自理,对于残疾人来说也是这么难,这么不容
易!同学们,短短几分钟就让我们感到残疾人的许多不方便,而残疾人天天如此,年年
如此,他们在生活中,工作中还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指名说)
师:是的,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真是值得同情,我们该怎
么办呢?(板书:帮帮)好!让我们去帮帮他们吧!
(评:新课程特别强调活动性。教师从儿童生活出发,精心设计了“盲人拿粉笔”和
“单手穿衣”两个活动,让孩子做盲人和失去右手的残疾人 ,去经历体验过程,真真切切地
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学生的感受是真实而深刻的,主动帮助残疾人的情感火花在
活动中迸发出来,这样的设计凸显了儿童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切实达到了以活动促发展
的目的。)
(三)怎么样帮助残疾人?
A、生活中为残疾朋友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爱。
(1)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四人小组讨论:
生:推车
生:领路,
生:捐钱
生:让座
生:发明一种神奇的药,让残疾人吃了恢复健康
生:送上一杯茶(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
(评:教师注重品德课的实效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明白:我们在生活中能为残疾人做
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的举手之劳能带给残疾人方便和快乐。相信孩子们能付诸于行动.)
过渡::你们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孩子。让我们再来看看小多,小亮,丹丹,明明这四
个小朋友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课件出示弱智儿童小新)师:这是他们的新邻居小新,他是个特殊的孩子,
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子烧坏了,他不能象我们一样生活,别人都骂他傻瓜。小
伙伴不愿意理他,他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快乐,孤孤单单的生活着,今天他刚搬到这儿,
听,邻居正议论这事呢?
(3)课件播放小新的故事。
(4)他们说的对吗?为什么?
师:残疾人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经很不幸了,我们不能骂他们,不能嘲笑他们,
更不能欺侮他们,应该平等地对待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这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也是
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瞧,这四位小朋友多热情啊(课件继续播放)
(5)师:小新的妈妈看到小朋友这么关心小新,让小新快乐地生活着,心里很激动,
写了一封信。你们想听听吗?(录音)
(6)小新的妈妈为什么要感谢这四个小朋友呢?
师:很多时候,帮助残疾人最好的方式是把他们当朋友。为他们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
爱,我们的爱会带给他们快乐,带给他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
也热爱生活,渴望能像我们一样幸福快乐的学习工作。
(评:“让学生明白把残疾人当朋友是帮助残疾人最好的方式”这是教学的难点,教
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活用教材中邻居小朋友帮助弱智儿童的故事,化静为动,让学生展
开辨析、讨论,很自然地突破了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B、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的精神,懂得要“尊重”残疾人。
(1)钱红艳: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钱红艳背上了新书包,上学啦!上课了,同学和
老师把他抱上一把小椅子,让他坐在最前排,每节课,她总是听得特别专心;下课了,
同学们背他上厕所,让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上学期钱红艳语文考了 96分,数学 90分。
(课件展示图片)
(2)小组交流故事:像钱红艳这样勇敢坚强的残疾人,还有许许多多,把你上课前
了解到的故事,说给小组内小朋友听听。
(小组交流——指名说说)
生 1:我大伯是聋哑人,但他会给别人补鞋子。
生 2:成洁的故事……(感动得流泪)
生 3:残奥会游泳冠军杜剑平的故事……
(3)播放《千手观音》
师:同学们,这舞蹈美吗?
师:你们知道这么美的舞蹈是怎么练成的吗?
师:除了自己的努力外,背后有多少人在帮助他?
师:是的,《千手观音》凝聚聋哑演员们的汗水和心血,也凝聚着全社会的爱。
同学们,残疾人是不幸的,他们的生活非常不容易,需要我们的帮助。然而,他们勇
敢,坚强,做出了健康人也难以做到的事。失去双手的成洁,照样读书,写字,上大学。
与轮椅为伴的杜剑平叔叔,居然成了世界冠军。生活在无声世界的 21位聋哑人,跳出震撼
全世界的《千手观音》,他们都是生活的强者,是祖国的骄傲!这样的残疾朋友你愿意去
帮助他们吗?你呢?你呢?你们都愿意吗?对!这些可敬的残疾人值得我们去帮助!他
们的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一个个鲜活、真实、富有时代感的典型故事走进课堂,
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为孩子树立了榜样。师生的情感在这里产生了共鸣,达到了高
潮。)
C、国家、社会都在关注残疾人
师:现在,我们全社会都已经行动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关心帮助残疾人。昨天,我布
置大家收集了助残知识。我们来进行一次爱心助残知识竞赛吧!
1、马路边有盲道吗?
2、残疾人可以上学吗?
3、车站售票处有残疾人优先窗口吗?
4、人民币上有盲点吗?
5、公共汽车上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座位吗?
6、全国助残日是每年 5月份的第几个星期日?
(随机展示图片)
(评:“知识竞赛”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气氛活跃,在
激烈的比赛中知道了国家正通过各种途径关心着残疾人。这一环节是对教材的拓展和延
伸。)
师:国家还在许多方面尽力帮助残疾朋友,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会变
得更美好!知道吗,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篮球女孩安装上假肢,站起来了!(课件
展示图片)是什么力量让她站起来了!
生:全社会的关爱!
生:生活的勇气!
生:爱的力量!
师:是的,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是社会的关爱,人间的真情让她站起了来。(课件:
“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大家起立,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学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
言。当你遇到一切有困难的人的时候,请伸出你热情的手,献出你真诚的爱,用我们共同
的爱,筑起我们快乐的家园。
(评:篮球女孩站起来的画面再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故事贯穿整堂课,学
生的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升华,真正达到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境界。)
总评:《帮帮残疾人》是科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的主
题之一。教师从儿童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了一个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
该课在金华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纵观整个教学流程,本人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一、整体构思自然巧妙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线形结构为主,大多以“激情—明理—导行”的模式阐述道理。而
本堂课的设计采用板块活动设计,分“什么是残疾人”、“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怎
样帮助残疾人”三大板块。一方面,各板块相对独立,另一方面,《篮球女孩的故事》一线
穿珠,使三大板块浑然一体。尤其是第三板块的设计很有层次感:(1)生活中为残疾人
献出力所能及的爱,(2)不能嘲笑、嫌弃残疾人,应把他们当朋友,(3)学习残疾人身
残志坚的精神,(4)国家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一步步展开,一层层递进。
二、活动贯穿全过程
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的最大特点,也是课堂的活力之源。本堂课的设计实现了从
“说理”到“实践”的转变,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如:“盲人拿粉笔”和“单手穿
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交流故事”活动中,学生被残疾人
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泪;“爱心知识竞赛”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全社会都在关心着
残疾人……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活动目标都非常明确,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活动中
感悟,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
三、凭借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节课教材中只安排了“他们不容
易”和“我能为你做什么”两部分内容,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对
教材进行了合理整合,充分挖掘儿童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如:课前,让学生收集残疾人身
残志坚的故事,国家怎样关心残疾人的材料,课中进行交流、竞赛,利用多媒体展示《篮
球女孩》、《千手观音》等典型、富有时代感的材料……这些鲜活的教学资源,不仅丰富了教
学内容,而且为学生认知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了生活化的课堂
“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生活化的活动。(1)以生活为起点。如:在导入一环节让学生回忆生活,从已有的经
验中明白什么是残疾人,学生感到亲切自然。(2)活动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盲人拿粉
笔”和“单手穿衣”两个活动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学生每天都要做,因而体会更深刻、
更真实。(3)事例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如:篮球女孩是他们的同龄人,易产生情感共鸣;
《千手观音》是家喻户晓的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典型。这些都使课堂充满了亲和力,形成一种
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