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拉手,我们一起向前走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消息 镜头上课铃声刚响,甘孜州乡城县中学初二 ·二班教室里多
了 6名年龄已超过 20岁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却是该校中学的老师。原来,这些坐
在教室最后一排座位的“学生”要和二班的 30余名同学一起听授课老师讲课,观摩学习
支教老师的授课方法。“有时候,一个细节就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讲课,
观摩学习的老师对比自己的教学方法交流起来。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授课老师讲授的英语
单词生活化记忆方法。学生们说,现在我们有了新的英语学习方法。
当天负责这堂英语课程的老师是位来自彭州市的高级教师。他是彭州市第三批次对口
支援乡城县教育的支教老师之一。在开展对口支教后,乡城县和甘孜州其他 17个县一样,
每年都会有不少的内地高级教师前往高原支教,给那里带去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故事喝上酥油茶,手搓糌粑。现在的谭宗俊已经习惯了高原生活。他已是第二次上高
原支教了。作为对口支教的老师,53岁的谭宗俊从成大附中第一次去甘孜州是 2001年,
那次他的支教时间是 1年。有了第一次的支教经历,今年谭宗俊再次主动请求到甘孜州支
教,选择的是海拔 4000米的理塘县。
谭宗俊做得最多的是给当地区乡学校的老师轮流上课。他将自己 30年积累的教学知识
和经验通过上课的方式传授给那里的老师。当地的老师都很喜欢去他的住处和他聊天,向
他请教教学方法。理塘县教育局负责人说,对口支教为偏远的高原牧区教育系统打开一扇
“引智”的窗口。
亮点对口支教是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即通过对口支教
实现比较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播,在物质、资金上支持
民族地区教育,达到教育扶贫和促进“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的目的。对口支教工程自
2001年开始实施以来,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已向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民族教育事业在资
金及人才上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支持。
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对口扶持。自实施“十年行动计划”5年来,甘孜州 18个县的
445所中学、幼儿园和成都市 19个区(县、市)的 471所中小学、幼儿园结成支援对子。共
有 865名教师先后到甘孜州开展支教工作,先后为甘孜州捐赠 118套太阳能发电设备和
118台彩色电视机,支援的资金和物资折资达 1231万元。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等省内院校也
先后为甘孜州提供资金支持近 200万元,加快了民族地区教育硬件的建设。
甘孜州将“引进”和“走出”相结合,并应用在对口支教工作上。通过“送教下乡”、
“对口交流”等方式,传播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校长和教师素质提高 。
5年来,甘孜州已有 270名教师走出大山,前往内地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126名学生与
成都市学生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动员辍学生返校近 200人。现在,甘孜州适龄
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已经分别达到 97.5%和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