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4:50:03
让悲剧不再重演 思品政 四年级.doc(27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让悲剧不再重演 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有这样几则令人震惊的新闻:北京 726路公交车乘务员因为 1元钱的票价, 掐死年仅 14岁的少女;深圳三女子为争抢座位围殴孕妇,将其拖倒脚踢腹部; 望城一少年为救同伴沉入水库,被救者及其同伴害怕承担责任竟不呼救,并将 其衣物抛入水库,而后悄悄离开现场。这是人情的冷漠,这是道德的缺失!看罢 这几则新闻,每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会痛心疾首。愤怒之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 者的反思:这些事件难道与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吗?我们口口声声重视德育, 可为什么屡屡出现这些令人发指的事件呢?怎样才能不让悲剧重演呢? 我们的品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空洞的照本宣科式的说教就是思想品 德教育;一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听话不听话当成评价学生道德好坏的标 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自然好,一俊遮百丑;品德教育把学生的知和行 割裂开来,重视知而忽视行,甚至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的品德科能考高分就是品 德好等等。这就造成了学生“知”是一套,“行”又是另一套,知行脱节,呈畸 形发展。我们要走出这些误区,就要以人为本,不能以分数为本,要想到今天是 孩子将来就是大人,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的有效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为他们的未来奠基。 思想决定行为,懂得做人的道理非常重要,这就是“知”的方面。品德教育要让 学生知道该怎么做,明白做人的道理,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不能用枯燥无味的说 教,要采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这些道理渗入学 生的心田。本学期我教一、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和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在 教学中,我尽量采用游戏、故事会、画一画、说一说、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在不 知不觉中明白道理。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因为学生对自 己居住的小区有感性认识,我就尽量让学生夸夸自己所在的小区,用彩笔把自 己的小区画出来,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切实感受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美, 热爱家乡的感情油然而生。在教学一年级《新年到了》一课时,我让学生为父母、 为老师、为同学制作贺卡,使学生感受新年气氛的同时受到了尊敬师长、友爱同 学的教育。在教四年级《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家搜集长辈过 去用的一些物品,调查访问,弄清楚是干什么用的?你有什么发现。然后在课堂 上给同学讲解。同学们有的从家里带来了粮票,有的带来了过去的小人书,有的 带来了奶奶过去用过的梳子。他们通过调查这些物品的来历,了解了过去,感受 到了社会飞速的发展,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自然而然的对学生 进行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教育。还有什么空洞的说教比这更好更有效果的吗? 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固然重要,但把它落实到行动中更为重要。我们对孩子的品 德教育要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协调发展。本学期开学初,我就在我所带课的各个 班级宣布品德成绩评价的标准:书面考试只占 40﹪,行为占 60﹪,如果有哪位 同学在公交车上或地铁车上不给老人、残疾人、孕妇让座,即使他的品德考 100 分,但他的品德综合成绩也不能算及格。如果有哪位同学在校内或校外经常做好 事,行为习惯好,即使的品德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的品德综合成绩也可以算 优秀。我每节课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既不是写的作业,也不是背的作业 而是行动。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讲究卫生,见 到纸屑要捡起;讲秩序,打饭或上车要自觉排队;见到有困难的人要主动上前 帮助等等。在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下,学生把“知”切实落实到“行”上去,使良 好的道德在孩子们的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被学生拒绝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不知道是我教的这一科对学生来说没有 负担的原因,还是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感兴趣缘故,学生见到我总是忘不了问 一句“老师,今天有没有你的课?”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 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落实好每一个行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用阳光雨 露滋润幼苗的心田,让幼苗在肥沃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让悲剧不再重演!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