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厨房》教学活动及指导
(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不同的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
活的进步,学习从具体、细微之处观察和感受社会的进步。
2、从不同的厨房中了解人们生活的不同状态,了解人们的家庭生活设施随
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教科书分析〗
参见第90~91页。
〖教学准备〗
1、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整理、编辑一盘关于厨房变迁的录像资料供教学使用。
2、请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家厨房现在的照片,以及学生自绘的景观图、平面
图。
3、农村学生可以在村子里看一看几家条件不同的厨房。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一下家家户户都有的厨房。同学们
对于自己家现在的厨房可能很熟悉,不过,对于过去的家庭厨房就不是很了解
了。教科书中的一位老奶奶给我们介绍了她自己经历过的三种不同的厨房,让我
们跟着她一起去看一看。”
2、观察讨论。
(1)欣赏教科书第42页右上方照片,它展示的是老奶奶小时候的厨房
(最好通过录像表现)。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黑乎乎的灶台,灶台旁边的大水缸
锅盖和水缸的盖子,灶台旁的木箱子―――风箱、被人用手拉动着的手柄。“这
是人们以前使用的厨房,主要是农村人家用的,现在有些地方的农家还有这种
厨房。过去城市人家的厨房因为面积小,有的甚至是几家挤在一个厨房里做饭,
条件也是很差的。”
讨论:
为什么灶台旁边还要放一口大水缸?(没有自来水,水缸放在灶台旁边,
做饭时取用水比较方便。)
为什么灶台垒得那么大?(因为烧柴草,且需要量很大。在北方,火灶连着
炕,人们那时没有条件做木床、铁床等,都睡在泥土垒的土炕上,土炕里面有烟
火道,烧水、做饭时的热气都要通过烟火道排出去,这样一来,土炕就变得热烘
烘的,睡在上面很舒服,而且不容易得病。)
为什么要拉风箱?(拉风箱是为了加快灶膛内空气的流动,使火烧得更旺。
风箱拉起来,风通过风箱吹入灶中,使灶中的火更旺,烧水、做饭的速度就快多
了。)
为什么要烧柴草?(那时,由于工业不发达,人们没有煤可烧,只能将农
田里的庄稼秆、树叶子和树枝捡拾回来烧火用。人们一年到头要打柴草,因为一
个大灶台每天都要烧掉很多柴草,许多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为家里捡拾
柴草。用灶台烧火做饭经常被烟熏得流眼泪,而且还很脏。)
(2)教科书第42页中间的照片展示的是老奶奶年轻时的厨房。教师提醒
学生注意铁炉子、蜂窝煤等物品。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人们怎样使用炉
子?用炉子做饭的情景是怎样的?炉子与灶台有哪些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及回答结果,得出如下结论:虽然煤炉比灶台有了很大
的进步,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仍然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教
师进一步提问学生:“煤炉还有哪些缺点?”(需要及时添煤,火很容易灭,
晚上还得封火;有污染,容易中煤气;做饭时,不容易掌握火候。)
(3)教科书第43页的一组照片展示的是现在的厨房,教师让学生欣赏并
自由讨论。“现在很多同学家的厨房和用煤炉的时候相比,条件有了很大的不同
你家的厨房是什么样的,有哪些便利的方面,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
进?”
煤气、天然气等燃气的使用使厨房里里外外变了样,各式各样使用方便的现
代化厨具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使人们
的家庭环境变得越来越整洁、漂亮了。
3、总结。“从厨房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请学生针对这一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概括。
〖给教师的建议〗
1、在厨房已经广泛使用煤气、液化气、天然气或电的地区,应侧重今天的厨
房与过去厨房的比较。如果本地区仍然是以第一或第二种厨房为主,要根据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厨具的变化、炊具的变化、调料的变化等。
2、了解厨房的变化是为了认识人们生活的变化及社会的进步,教师要启发
学生从这一角度加以理解,不要仅停留在厨房表面的变化上。
〖家庭作业〗
1、进厨房帮助妈妈做一次饭。
2、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自己家乡街巷、古树、古迹等的来历。
〖评价建议〗
1、观察学生在体验和讨论活动中的态度及表现。
2、教师对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良好表达表示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