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4:50:46
三星堆文化 思品政 四年级.doc(17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是蜀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发现于四川广汉南兴镇的三星村,年代自新石 器时代晚期而至西周早期。经过五次发掘,清理出房屋、陶窑、灰坑和一些墓葬遗址。尤以 两座大型祭祀坑的发现最为精彩,出土遗物有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像、青铜容器、青铜兵 器、青铜树鸟、玉石礼器以及象牙等。其青铜器物造型别致,工艺精美,表现了蜀族青铜文 化的高度发展与辉煌灿烂。 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 朝时称卉服岛夷、有苗、三苗、和夷、裸国;商时有荆蛮、庸、濮、蜀、髳、微、越;周朝时称荆 蛮、荆越、扬越、百越、闽、庸、百濮、巴、蜀、僬侥。南蛮的民族成分相当复杂,大体可分为百 越;百濮与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百濮族系分布于今湖南、 贵州一带,巴蜀族系分布于今四川、重庆一带。现今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由南蛮民族演变 而来。 先秦时期居于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北狄」。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 朝时称皮服岛夷,商朝时称熏育、严允、鬼方、犬戎、土方、邛方、 御方,周朝时称熏育、严允、犬戎、肃慎、北戎、山戎、赤狄、白狄、东胡、 林胡、楼烦、匈奴,主要分布在现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春秋战国以后,北狄逐渐演变 为匈奴、丁零、敕勒、高车、柔然、东胡、乌桓、鲜卑、夫余、朝鲜、高丽、挹娄、勿吉等部族,在 中国历史上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些部族经过消长融合,继而演变为今日中国北方和 东北部的少数民族。 夏家店文化是北狄文化的典型代表,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的夏家店,分为下层 与上层两类,时间自夏商至春秋时期。分布范围分别从北面跨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越 燕山而至冀中拒马河、永定河一带,东至辽河,西至河北蔚县地区。下层文化以大型农业 石器为主,房屋多为圆形,用土壤和石块筑成,显示居民已经进入定居的农耕生活,兼 营狩猎畜牧。上层文化则以夹砂粗红陶、穿孔石斧为代表性器物。夏家店文化的青铜器相当 发达,种类繁多,铸造精良。铜制喇叭形耳环、曲刃短剑、犬纹銎式戈、銎筩钺、柱脊柳叶形 镞、马具以及蹲踞虎形、蛙形饰牌是其代表性器物,具有浓厚的游牧民族特色。 先秦时期居于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西戎」。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 朝时称昆仑、析支、渠搜,商朝时称昆夷、氐羌,周朝时称众戎、氐羌,主要分布在现时甘 肃、青海及附近西南面地区。春秋战国以后,西戎民族分别向西面和南面迁徙,进入现时 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带,演变成为今日中国西北和西南部少数民族。 齐家文化是西戎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大约 4000年左右。经发现的文化遗址有 350余 处,分布在甘肃和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的广大地区。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石器、骨器和铜 器并存,反映出西戎民族的社会发展并不一致。齐家文化是中国最早普遍使用铜器的一种 文化,被视为中国青铜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源头。在甘肃岷县发现的红铜刀斧,代表了 齐家文化冶铸的较高水平 先秦时期居于中国东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他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夏 朝时称堣夷、莱夷、淮夷、风夷、黄夷、于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商朝时称蓝夷、尸 方、儿方、人方、班方、林方、盂方,周朝时称淮夷、徐夷及郯、介、根牟、莱、莒、舒、庸、舒鸠、 舒廖等,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江淮一带。春秋战国以后,东夷民族逐渐与中原居住的夏族 融合,成为夏族的一部分。 岳石文化是东夷文化的典型代表,距今约为 3900-3500年。其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平 度 县 东 岳 石 村 , 后 来 更 相 继 发 现 多 达 二、三 百处的同类文化遗址,分布以山东为中心,南至江淮,北至河北,东北及于辽东半岛。典 型的文化特征为夹砂褐陶和泥质黑灰陶,半月形双孔石刀、带亚腰及竖向浅凹槽石斧。另 外还发现青铜小刀、锥和镞等,是山东地区最早的青铜器。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