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
水稻是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利用杂交优势可以提高水稻产量。中国自1964年
由湖南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开始探索培育杂交水稻,1970年发现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杂交水稻良种——籼型杂交水稻良种。随后又进一步解决
了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1975年,多点试种成功。种植结果表明,籼型杂交水稻根系
发达,分蘖力强,茎杆粗壮,穗大粒多,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米质优良。1975年以
后,籼型杂交水稻在全国推广。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了新的
途径,被称为世界水稻育种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它的应用被称为“新的绿色革命”。中
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大规模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
1981年6月6日,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和有关科研人员获新中国建立后第
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课题负责人袁隆平于1987年11月在巴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科学奖,1988年3月获英国朗克奖金基金会奖金。
1980年,籼型杂交水稻良种转让给美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输出项目。
1987年,袁隆平开创性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可分为三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
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法、两系(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恢复系)法、一系法。同年,
两系法被列入国家高科技课题。1992年,中国农业科学家成功地培育出籼型水稻低温
雄性不育系衡农S—3,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重大突破口。籼型水稻低温雄性不
育系衡农S—3的繁殖产量高,制种容易,杂种优势强,属国内外首创。1995年8月,
袁隆平宣布: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配套已经成熟,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可逐步在生
产上推广应用。
1994年12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当场批
示从总理基金中拿出1000万元,支持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