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4:55:01
邮政:近代城市新型的通信手段 思品政 四年级.doc(31.5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邮政:近代城市新型的通信手段   1840年 5月 1日当第一枚“黑便士”邮票在英国诞生的时候,拥有 1O40万平方公里 的华夏大地仍在延续一种古老的通信方法——邮驿。邮驿最早起源于周朝。当时周王室与 诸侯国之间有大量的信息需要传递,于是产生了置邮传命的制度,即设置一定数量的人 员车马,专供传递消息之用,沿途还设有能供食宿和更换车马的馆舍 (即驿站),以最大限 度地保障消息的快速传递。人们习惯上一般把步行传递消息曰之邮,乘车马传递消息曰之 驿,史称邮驿。《左传》记载:“楚子乘会师于临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荆楚已有邮驿 设置。湖南在东汉光武帝时已有设驿的记载。长沙驿名的出现,是自唐代才开始的。   明清时期,长沙的邮驿体制日趋完善,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邮驿网络。但是,在封建专 制的 2000多年间,历代皇朝几乎从未考虑过普通百姓的书信邮递问题,于是一种以代传 书信、包裹、汇兑银钱的民用通信机构悄然兴起。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就已有“私传”与 “私邸”出现,私传专为提供商旅往来食宿之便,私邸则为满足商贾存放货物之需。有时, 私传、私邸也兼管捎带私人信件,但不是必营的业务。这些私传、私邸一般均为门阀权势之 家自办。平民百姓的信件传递仍是难于上青天。直到明代,出现了一种叫做“民信局”的 民间自办邮道机构,才解决了寻常百姓千年未决的书信传递问题。民信局为明永乐(1403 ——1424)年间浙江宁波帮商人首创的一种民用通信机构,清末扩展至长沙。经营业务以寄 递信件、物品为主,同时代销报刊,经办汇兑(一般以现银运递交付)。收费办法分酒资(力 资)和号金(保险费)两种,或由寄件人预付,或由收件人补缴,或各付半资。如系老主顾, 可以记帐,并有折扣优待。长沙民信局的出现约在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至 1909年(宣统元年),长沙拥有曾森昌、裕兴康、金泰盛、李永隆 4家民信局,其中以曾森昌 最为著名。曾森昌民信局为曾翼卿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创立,百余年来,业务范 围逐渐扩大,除总局设湖北沙市外,重庆、宜昌、汉口、长沙均设有分局,其在长沙的分局 设在路边井,一间当街的狭窄房屋内,门口悬挂招牌,室内张贴有可以寄达州、县的地名 及业务范围,局中日常只有 1名帐房在家照管业务,其余的都是从事投递、收信、运输等外 勤人员。   民信局收寄的信件,分普通信、快信(又叫火烧信或羽毛信)、么帮信(即保险信)、挂号信 4种。收费标准按类别、重量、价值、路程远近而异。民信局投递信件的主要方式为步行,从 事信件投递的人员俗称“脚夫”。信件投递的快慢一般视路程和业务量而定。如汉口、湘潭、 浏阳、耒阳等地因信件多,路程近,故每天都有脚夫班次往来,而娄底、新化、武冈等地则 为 3至 4天一班。   为了发展国营邮政事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工作会议做出决议:“民信局 应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一律废止”。经严厉查禁,长沙的民信局于 1934年全部停业。 民信局服务于民间通信事业长达数百年,民国以后虽为发展国营邮政而退出了历史的 舞台,但这种顺时而动,自负盈亏的民用通讯机构在缓解普通百姓通邮难的困境中所做 出的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客邮,是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无视中国主权,在中国领土上自行开办的一 个为其殖民利益服务的邮政设施。具有浓厚的殖民性质。1904年 6月(清光绪三十年),根据 中英、中日通商行船续约规定,长沙辟为商埠。随后,日本设领事馆于长沙北门外平浪官, 并于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长沙太平门金线巷设二等邮便局(即邮局),经办平常、保险 信件和包裹、汇兑业务。邮便局在长沙市内的日本领事馆和日本仁德医院(设金线巷)设有信 箱,自办投递业务,收寄日本国及日本在华 20个邮便局的邮件。这些往来邮件主要利用每 周 3次往返于长沙---汉口间的日本日清轮船公司、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客货轮船运输。   外国自主在华设邮,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多次照会各国撤除所设邮政 机构,均以“中国邮政尚未完善”、“中国未加入万国邮会”为托词而遭拒绝。1914年, 中国加入万国邮会,实现了与世界各国通邮。1922年 2月 1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太平洋及 远东问题委员会第 5次大会上,北洋政府关于撤销客邮的提案获通过。至此,客邮这种在 中国近代历史上所产生的一种屈辱现象才宣告结束。湖南邮务管理局按交通部邮政总局规 定,于是年 12月 20日饬知“各埠日本邮便局于年底一律撤销”。1922年 12月 31日,日 本在长沙所设邮便局自行关闭。客邮,在长沙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作为一种殖民主义的 产物,却永远在人们心头留下了一丝难忘的阴影。   具有近代意义的中国邮政始于 1896年。是年 3月 20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七日),光绪 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由总税务司兼总邮政司,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改驿为邮的工程开 始推广实施。   1899年 l1月 18日(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大清邮政长沙分局正式开业,在岳 州邮界管辖下经营长沙地区邮政业务,是为近代长沙邮政之始。长沙邮政分局开办之初, 规模很小,仅设管局员 1名,信差 1名。随着业务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1901年 12月 26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长沙城内开办了第一所邮政支局-----清泰街邮政支局。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决心将邮政扩展到府、州、县,于 9月 24日将湖南省划 分为长沙、岳州两个邮界,长沙邮政分局改组为邮政总局,管理长沙邮界。从当年 l1月 7 日起,原岳州邮界所辖的长沙府、宝庆府、衡州府、永州府、郴州、桂阳州及所属各县邮务拨 归长沙邮界管辖,所设自办和委办邮政机构增至 104个。   1905年 3月,岳州海关税务司夏立士(英国人)调任长沙关税务司兼任长沙邮政总局邮 政司,为长沙邮局第一任洋人主管,从此,长沙邮政大权为外国人所操纵,直到 1927年 法籍邮务长饶略被驱逐出湖南,才将邮权收回。   1910年 4月,岳州邮界划归汉口邮界领导,改称副邮界,长沙邮政总局改称副总局。   1911年 5月 28日,全国各级邮局(包括长沙邮政分局)脱离海关,直属邮传部管辖。此 时,长沙邮政已初具规模,城内开办有 4所邮政支局,计有清泰街支局和 1906年 10月开 设的南门正街邮政二支局,1911年开设的南阳街、学宫门两所邮政支局;设置街道邮筒 30 个;城邑信柜 40处;四乡在邮路上设有代办邮务的支局 7所,直接管辖步班邮路 285公 里,铁道邮路 140公里。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大清邮政以通商口岸为邮区, 把全国分为 53个邮界和 5个副邮界,不受省界限制。民国以来,为保证全国通信的经济性 和合理性,改为按行政区域重新划分邮界区域。1913年 l1月 26日,长沙副邮界和常德副 邮界(1909年岳州邮界移设常德)合并为湖南邮区,长沙邮政分局改为湖南邮务(政)管理局。 局下设监理处(后改为本地业务股),专职经营长沙邮政业务。   随着邮政机构的建立和交通的发展,邮驿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新的邮政运输网 络开始形成。   邮政运输网络按运输工具的不同分为步班邮路、船舶邮路、火车邮路。辛亥革命后,又 逐渐发展了自行车邮路、汽车邮路、航空邮路、摩托车邮路。   步班邮路亦称邮差邮路,即由邮差肩挑背负步行运输邮件,在铁路、公路尚未修筑或 水路阻断时,是邮件运输的主要手段。长沙邮政分局初成立时,仅有一条从岳州沿湘江经 长沙至湘潭的干线步班邮路。至 1911年由长沙出发的干线步班邮路已有至株州、浏阳、平江、 湘阴芦林潭、宁乡、益阳等线,大都是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快班邮路,肩挑背扛的邮政工 人长年累月地奔走在通衢大道或泥泞小路、跋涉于荒僻原野或陡峭山崖,工作十分辛苦。   由于水道、铁道、汽车邮路的发展,步班邮路逐渐减少。但在抗日战争时期,铁道公路 常遭破坏,步班邮路又一度复兴,邮政当局还组设了一些秘密邮路,如 1942年组设的长 沙经南县、华容至湖北新堤的步班邮路;1944年组设的湘乡谷水经长沙县至浏阳官渡的步 班邮路,为疏运后方与被敌占区隔断地区的邮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船舶邮路是由水路运输邮件的邮政网路,是戊戌维新时期随着航运业的产生而兴起 的。长沙境内河流纵横,水上运输极为便利,用水路运输邮件,运量大、成本低,可节约 大量人力物力,故长沙邮政一经开办,船舶邮路即成为邮件传递的重要手段。 船舶邮路一般分为自办、委办两种形式。自办船舶邮路为邮局自备运输工具自己开办的 邮路;委办船舶邮路则为委托航运部门带运的邮路。长沙邮政局采用的主要是委办船舶邮 路这一形式。1899年长沙设立邮局之始,即利用鄂湘善后轮船局的小轮带运岳州、汉口、常 德、沙市等处邮件。1904年长沙开辟为通商口岸,英、日等国相继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定 期有船来往岳州、常德、汉口等地,也均为长沙邮政局带运邮件。1911年,行驶于长沙的小 轮达 30多艘,其中班期固定的有长沙至湘潭、益阳和湘阴芦林潭 3条路线,均承运邮件, 是长沙邮政局固定的委办船舶邮路。1914年长沙的委办船舶邮路有至常德、津市、南县、沅 江、衡州、岳州、汉口等线,是当时长途邮运的主要手段。1913年长沙邮政分局雇用小轮 2 艘,自办长、岳间轮船邮路,是为长沙自办船舶邮路之始,但不久即停办。   火车邮路运输速度快、运量大、班次多,是邮件传递的理想手段。长沙邮局使用火车邮 路始于 1911年,是年 9月 10日粤汉铁路长沙至株洲段通车,开始客运和带运邮件。1917 年 9月粤汉铁路长沙至武昌段通车,从此长沙发往北方各地的邮件均交长武火车运输 。 1936年 9月广州至武昌直达火车正式通车,自此长沙发往湘南和广东省的轻重邮件以及 经由广州邮局的国际邮件均交这条铁道邮路运输。1938年浙赣铁路从萍乡延伸到金华,湘 桂铁路由衡阳通车到桂林,长沙发往华东和广西方面的邮件也全部改用火车邮路,从而 大大加快了邮件的传递速度。   汽车邮路也分自办、委办两种形式。长沙第一条委办汽车邮路是 1928年 9月开始运行 的长沙至宝庆(今邵阳)的公路局客车。1931年开办了长沙至衡阳、常德的委办汽车邮路,至 1935年从长沙出发的委办汽车邮路总长达 1400多公里,通达浏阳、平江、津市、挑源、郴县、 洪桥、南昌等处。以后又陆续增加了沅陵、晃县、贵阳、黄沙河等线。1940年,长沙的委办汽 车邮路总长度超过了 2700公里,居各种邮路的首位。后随着火车邮路的发展和自办汽车邮 路的增多,委办汽车邮路逐渐减少。长沙市第一条自办汽车邮路是 1937年 1月开办的长沙 经常德、晃县至贵阳的邮路。   1929年上海至汉口开辟航空邮路以后,长沙邮局开始收寄去华东方面的邮件,陆运 汉口转航,是为长沙航空邮路之始。1934年欧亚航空公司的平粤(北平至广州)和粤陕(广州 至西安)两线班机经停长沙,长沙邮局才直接与飞机交换邮件。在旧中国,因航空事业不发 达,许多地方不通航,即使通航的地方,也不是天天有班机,因此航空邮件比普通邮件 快不了多少,加上邮资费较高,故航空邮路始终没有大的发展,没有成为邮件传递的主 要手段。   长沙的邮政事业由邮驿逐渐发展为步班、船舶、火车、汽车、航空邮路,这是近代邮政 事业的一个进步,也表明了古城长沙城市近代化建设的发展速度和日臻完备的邮政体系。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