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智乐园资源
单      位 :
上传时间 : 2017-07-14 14:58:45
中国走向世界 思品政 六年级.doc(28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中国走向世界 中国走向世界,一直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   在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炮火、鸦片、商品、基督教等走向中国的同时,中国人也正 努力用自己民族独特的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仅使侵略者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尊严和爱国,而且更使西方人了解 到中国的博大和辉煌。农民出身的洪秀全,不仅使西方传教士们了解到他对基督教的真实态 度,而且还使西方人充分认识到中国人的勇敢和顽强。容闳、郭嵩焘、薛福成、郑观应、黄遵宪 等人,不仅使东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且也从他们身上领略到了中国人的积 极进取和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危机感强烈的洋务派和维新派,则更以他们的智识和言行向 西方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敢于接受挑战的坚强个性。   但是,这些先知先觉们受阶级、社会、时代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太大,身上封建文化的积 淀过于厚重,在面对西方世界强有力的冲击下,显得有些胆怯、自卑、保守和偏狭。尽管他们 的言行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严格来说,中国走向世界 的作用、意义、方式和方法,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还很不明确。他们所起的作用,不是“有意 栽花”的结果,而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效应。   与众不同的是,孙中山不仅较早地清楚意识到“中国走向世界”的作用和意义,而且自 始至终都把“中国走向世界”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的一生与其说是革命和战斗的一生, 还不如说是为了中国走向世界而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一生。    知,常常是行的先导。行为的效果总是受知的制约。“世界走向中国”和“中国走向世 界”,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演变的主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也就自然地构成不同 的历史观和世界观。许多人关注的是“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现象,忽视了“中国走向世 界”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在思考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现象时,对 中国走向世界作了更深入全面的探索。   首先,孙中山认为,“救国救民”和“振兴中华”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国走向世界。早在 1894年他就认为“以中国之人民材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 20年,必能驾 欧洲而上之”。1905年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他又指出:“将来我中国的国力能凌 驾全球”。“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 再一次强调“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得达共和目的,人人皆志愿已足。愚则以为未也,必使中 华民国立于地球上为莫大之强国而后快”。“振兴中国的目的,就在于把中国变成足以和西 方各国并驾齐驱的国家”。并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 世界第一文明大国”,“做地球上第一等强国”。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又多次指出:“如要 数年,必有一庄严灿烂之中华民国发现于东大陆,驾诸世界共和国之上矣”。“应有的志愿, ……是要把中华民国重新建设起来,让将来民国的文明和各国并驾齐驱”,“如果我们立志 改良国家,万众一心,协力奋斗去做,……将来的结果,当然比美国更好。”显然,在孙中 山看来,救国救民和振兴中华,其目的就在于使中国能以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姿态屹立于 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上的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也就是说,孙中山把繁荣富 强和独立自主看作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一认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 都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孙中山还明确地指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 治,以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为原则建立了一个政治修明、经济富裕和人民安乐的民主共和国, 以及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和国防事业现代化,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具体途径和 基本方法。他曾明确指出:“革命党倾覆满清,共目的所在,欲使中国为世界最强之国,最 富之国,又政治最良之国”。“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 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 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有了 五权宪法,“乃可与世竞争,不致追随人后,民国庶几驾于外国之上”,并认为“中国能够 实行这种政权和治权,便可破天荒地在地球上造成一个新世界!”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 不仅论述了交通运输、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为中国勾 画出了宏伟的蓝图,指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和实施措施。应该说,孙中山的这些实现 主张,既是对“世情”“国情”的正确把握,又是爱国主义和世界意识的具体体现。   再次,孙中山能知亦能行。在中国如何走向世界这个问题,孙中山不仅作了理论上的阐 述和方法上的探索,而且能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从创立兴中会、组建同盟会 发动10次武装起义,到组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各种改革法令和颁布《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从发动“二次革命”,成立中华革命党,到高举“护国”、“护法”大旗;从撰写 《建国方略》,提出中国现代化的构想,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实行国共合作,主张北伐, 为废除不平等条约而斗争,所有这些既是孙中山个性心理和务实精神全方位展现的过程,又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行为表现,更是为中国走向世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作的一 种艰苦卓绝的工作。   尽管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中国仍然没有获得独 立自主和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步伐也沉重而缓慢,但是,孙中山为革命和建设所做过的一 切,却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举世瞩目的强国铺平了道路。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