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白菜》教学设计(郭国林)(修改稿).docx(56.9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从意义到形式,多角度丰富课堂思维训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运白菜》教学设计
北师大附小 郭国林
【教学内容分析】
《运白菜》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 2课的教学内容。本节
课创设了“运白菜”的情景,主要学习三位数连减法,内容安排上突出了学生
探究连减问题的思考过程,进一步体会引入小括号能把连减算式变成有减法又
有加法的算式,给了学生选择适当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应该启
发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连减问题,并解决问题。也要学生通过情境,理解
借助小括号先算加法后算减法的算式意义。
【学习者分析】l、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是在学习了三位数的减法运算,百以内的连减
运算,百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了解小括号能够改变运算顺序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的,并且对于简单的加减混合的应用题有一定的练习基础。因此,学
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景应用分步计算或者连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连减问题。2、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对三位数加法、减法的计算不够准
确;对先算加法后算减法的算式意义不理解;从有情景的问题解决过渡到单纯
计算时,两种算法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结合情境,理解三位数连减的计算方法;探索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
运算方法。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计算方法,实现算法的优化;学生能够脱离
具体的情境,进行连减算式与加减混合运算的转化。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运用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
问题的能力;(2)结合情境,理解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算法优化的现实意义,提高计算技能;
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3.思维目标:
通过分析、辨析,发展学生对比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
学生理性做出选择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事情境图
师:小朋友,谁来说一说这个情境图,并帮助我们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白菜地共有白菜 850棵;第一次运走 256棵;第二次运走 28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菜地里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贴出问题)
师:你们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次吗? 试试看。
学生说了以后,教师课件出示完整的问题:白菜地里共有白菜 850棵,第一次
运走 245棵;第二次运走 255棵。菜地里还剩多少棵白菜?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查找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素质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环节要扎实开展,落实到位,题意得理解也为后面
的算式理解打好基础。)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师:要求还剩多少棵白菜,你会怎么计算呢?请你在本子上列式并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并指导。
师生交流分析并板书(板书成两类) :
(课堂预测:绝大部分学生是用连减的方法计算的,教师巡视时留意是否有学
生用 850-(256+280)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有就在展示的时候安排在连减
的方法后面汇报,如果没有教师就可以用课件投影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1) 850-256-280 (2) 850-280-256 (3) 850-(256+280 )
=594-280 =570-256 =850-536
=314 (棵) =314 (棵) =314 (棵)
学生汇报时要说清楚算式的意义,比如:
(1)先算第一辆车运走后还剩下多少棵,再算第二辆车运走后还剩下多少棵。
(2)先算运走 280棵后还剩下 570棵,再运走 256棵后还剩下 314棵。
(3)先算两车一共运走了多少棵,再算还剩下多少棵。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是基础数学学习的一般模式,脱离了实际的单纯运
算法则的规律教学是空洞的。这个部分的教学从算式的意义出发,让学生结合
实际的情境分析算式的含义,从心理上接受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为下面的辨析和抽象做好铺垫。另外,多种方法的呈现也给了学生一个发展对
比思维的心理暗示,让部分学生在老师没有引导的时候能够自主对比分析。)
三、认知冲突,思维梳理
师:我把这些方法板书成了两类,(教师在方法二后面画一条虚线)看一看,我
为什么这么分?
生:前面两种是连减的方法,后面是先算加法后算减法的混合运算。
师:你真棒,把分类的依据说的这么清楚。
师:那大家说一说,这两类方法,都能够解决“还剩下多少棵白菜” 这个问题
吗?
生:是的。
师课件出示题目:红气球共有 1000个,上午卖出 395个,下午卖出 305个,
还剩下多少个?(改编于教材 P20“练一练”第 4题第一小题)
这个问题你会怎样列式解答?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1) 1000-395-305 (2) 1000-(395+305 )
=605-305 =1000-700
=300(个) =300 (个)
师:你喜欢那种方法?说一说理由。
生 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 2: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还是从理解题意的角度选择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通过增加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给学生提供了
自我学习或者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改变一种算法
可能让计算更加简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解决了一个简单的决策
问题。)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来选
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 850-
相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256-280这个算式等于 850-(256+280 )这个算式吗?你觉得 1000-395-
305 等于 1000-(395+305 )这个算式吗?
板 书 : 850-256-280 = 850-(256+280 ) 1000-395-305 = 1000-
(395+305 )
生:辨析发言
(设计意图:两个解答的方法虽然相近,但是它们是分别单独出现的,学生一
般情况下就是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而不会下意识地把它们联系起来。
教师人为地让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用等于号联系起来,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对比
分析的思维舞台。)
四、借助图示,抽象建模
师:既然大家同意这样的算式是相等的,那我们就来对比一下等号左右两边的
算式,深入学习一下什么的算式可以是相等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借助图
示“双气泡图”来帮助我们整理一下思路。(假设学生接触过双气泡图)
师:请你在纸上用“双气泡图”对比算式 850-256-280 = 850-(256+280 )
等于号两边异同。
学生实践操作。
学生投影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结合算式进行简单的说明,梳理出等号左右两边
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双气泡图最直接的用法即用于对比两个相近的人或事物。如果我
们想更清晰地“描绘”出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比它和其他事物之间的
共同点与差异。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观察脱离了实际情境的算式,对单纯的算式
进行对比。通过双气泡图,分析两个算式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对这两
种计算模型更加熟悉,并通过对比,尝试在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之间建立联系,
为以后解决问题时有能力做出优化算法的选择。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
考。)
五、迁移变式,加深理解。
师:学会了新知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请你用脱式计算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368- (168+127)
生:独立计算。
汇报:
(1)368- (168+127) (2)368- (168+127)
=368-295 =368-168-127
=73 =200-127
=73
师:你是用那种方法计算的?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让学生接触到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成连减计算,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式转化后依然是相等的,并体会到这样转化带来了计算
上的简便,从而乐意去学习、使用这样的“转化”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理性思
考后再做出选择的思维习惯。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逆向的转化,会存在一定的
??
850-(256+280 )
850-256-280
困难, 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双气泡图,检查自己的转化过程是否正确。)
六、自主小结,反思提升
请你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师:生活中有很多连减的数学问题,就像今天研究的运白菜的问题,同学们要善
于发现这些数学问题,并且要学会选择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后反思
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
操作,易于实施呢?数学课堂教学注重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就能很好地解决
这个问题。
本教学设计注重从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三个方面落实学生的素
质教育,努力做到了从意义到形式,多角度丰富课堂的思维训练。
1、注重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并不惜时间设置了相类似的 2个例题,让
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连减的方法进行计算。夯实意
义,建立连减的计算模型。
2、教学中设计了对比两种算式的环节, 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呢?学生的
辨析中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3、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运算能力的提高
和学生个体对计算方法的优化密不可分。教材从表面看,只要求学生对
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理解,并没有要求学生掌握两种算式之间的对
比。而本教学设计中结合学生对三位数加减计算的算理掌握较好的实际
情况,除了重点突破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以外,也把教学落实到了另
外一个重心,即是学生对算式的转化,学生对优化算法的体会。借助双
气泡图,学生可以比较清晰的辨析 2个算式之间的异同,从而为尝试两
种算式之间的转化搭好了脚手架。另外在某些时候,学生也收获了算式
转化后可以简算的“喜悦”。可以说双气泡图为本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
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工具。
本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多,对计算能力稍薄弱的
同学来说,在课堂中还需要多进行基本的三位数连减计算和三位数混合运算的
练习。另外,两种算式的异同点对比,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但两者算
式之间的转化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教师应该设置更充裕的时间来等待、帮助学
生完成转化。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