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钱富强
单      位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
上传时间 : 2019-10-30 14:55:37
钱富强 认识图形.doc(49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认识图形 北师大附小 钱富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 38~39页“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 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 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 点。 2,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 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 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 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 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 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 辨认这几种图形。 【教具准备】 CAI课件、长方体,正方体, 圆柱,三棱柱,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圆 【学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 柱,各种形状图片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1、 创设情境:游太空 机器人叮当带我们去游太空,看到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小朋友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找出你 喜欢的物体。 (学生在桌上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物体) 谁来告诉大家,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 提问:这些都是我们已经认识的物体,可是这些物 体的面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呢?把你的感觉告诉同组的 小朋友。 学生摸一摸,并和同组的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摸到的感觉。 小朋友们通过摸一摸发现有的面摸起来是弯弯的, 也就是曲的,有的面是平平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认识平面的图形。出示课题。 2、 引导探讨:“面从体出” 1,教师引导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 提问:谁知道长方体的这个面是什么图形? 我们可以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长方体上揭 下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请每个小朋友从桌面上找到一个长方体,举给大家 看看。并从自己手中的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 2,学生自主从不同物体找到不同图形, 提问:你能从其它物体上找到其它的图形吗? 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给的物体上找图形。 学生汇报找到的图形老师在黑板上演示。(从不同 物体上揭下不同图形,贴在黑板上) 3,认图形,出示名称。 4,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 物体有什么不同。 今天认识的图形平平的,他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4,学会用体描形 学生想办法,动手用老师给你的物体在纸上描一个 你喜欢的图形。 学生展示描到的图形,小组互相说说:用什么物体 描到了什么图形。 5,知识应用于生活。 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见到过这些图形?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 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 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 定的空间观念;在导入新课的 活动中,设置了机器人叮当带 领游太空的情境,这样就激发 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教 师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 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 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 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 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 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 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 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 验出“面”在“体”上,作了 铺垫。 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 物体上找长方形。接着让学生 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上找出不 同的长方形,之后,提出一个 开放性的问题:“那么你们能 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 的图形呢?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活动, 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同 时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学 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 法。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 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 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 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 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 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 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 与联系。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 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增进 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 认识 3、 实践活动。 1,给图形涂颜色 观察叮当的照片,按要求认图形涂颜色。 2,认识交通牌 参观星球,叮当走过 4个路口,认识交通牌。对学生进 行安全教育。 3,捉迷藏,找图形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特征,在具体情境 中辨认这四种图形。 4,拼图 运用学习的图形进行拼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四,全课总结 闭着眼睛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 进一步巩固认识的图形, 并通过拼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智 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像 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闭目想像所学的图 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 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属新课标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中“图形与位置”这一部分的 学习内容。对物体“体”与“形”的认识是描述物体空间位置中的两个基本维度。 本节课从教师创设的两个情景导入新课(1、虚拟的游太空情景;2、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 景),在活动交流阶段,我通过创设看、说、找、摸、描等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去逐步去接近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成功点击: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设计有一定的理念作支撑 下面,我将以布鲁纳的“表象模式理论”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以理论性的阐释。布氏的 表象模式论呈这样的认知流程:(人的认识活动从)动作(表象阶段)——(头脑中建 立)表象(阶段)——(上升为)图形符号(阶段)。 首先,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呈现了一组典型的实物,这些实物为学生进行图形的感知 觉符号化过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接着,我又组织学生逐步去感知。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重温新知,随 后,我又让学生去摸,是知觉的过程,这是形成表象的最初阶段;接下来,我又让学生去 找、去从体上发现面,这是手、眼、脑协同活动的过程;接着再描,这是进一步感知建立表象 的过程;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再结合图让学生联想,列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实现生 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将感知觉所得到的动作表象进行固化,形成图像式的映像再现。 本节课就是在动作、图像、符号这三类不同的交际式样的更替与交换中,去完成教学目 标的。 2、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本 节课在设计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知识置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中”。本节课,留给学 生动手的时间充足,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活动的空间。另外,本节课在情感与发展领域的教学 目标也是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的。 不足之处: 1、由于过分强调设计的层次感与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指导,所以,本节课显得“教师的 主导性主体作用”发挥过度,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的培养; 2、 问题的设计过细,缺乏挑战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水平。 困惑的问题: 1、教师永远是数学学习活动的首席(探究空间的创造者、良好学习习惯的促进者、人格 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度”的问题如何把握? 2、 “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新一轮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广泛地认为是学生 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这种个性化的生成活动是一 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动态生成必然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鲜明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 进行高质量的预设? 【专家评析】 教师语言生动,很有激情,能较好的感染学生,引导细致有序。 课堂容量大,教学活动性强,注重了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习过程形式多样化, 按摸一摸,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等方式,感受——感知——内化。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
    钱富强 2019-10-30 14:55:3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