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潘畅
单      位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
上传时间 : 2019-10-31 10:48:58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docx(18.7KB)
  • 浏览 : 2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中, 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 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发展合作技 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 的探索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 正确的周长概念。又鉴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第一次接触周长,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 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树叶,同时让学生 准备软尺、直尺。 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  三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以高老师的周长微课导入, 微课讲述的是精明鼠小弟阿锤和阿蛋在意大利面馆发生的故事,它们用拾来的 面条围成各种图形,面条的香味吸引了一群小蚂蚁,这些小蚂蚁纷纷爬上自己 喜欢的图形,并沿着图形的边线爬行,这则小故事投学生之所好,充分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整节课起了一个好头。通过观看小蚂蚁爬面条的过程, 学生清楚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为后面理解周长作了有利的铺垫。 (二)观察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 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 我设计了 (1) 说一说 微课结束后,提问学生,刚才故事中提到了两个特别重要的词是什么? 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出“一周,长度”,老师板书,并继续提问“一周是什么 意思?”在学生的发言中总结出:选一点作为起点,从起点出发,沿着图形 边线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起点,这才是一周。老师继续提问“那一周有长度 吗?”让学生充分表达后得出有长度,就是线段的长度。通过这两个问题, 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和周长与线段之间的联系。 (2)指一指 让学生指出文具盒的周长,学生指出其中一个面的周长说是文具盒的周长, 这时老师指出另一个面的周长,也说是文具盒的周长,难道文具盒不止一个周 长?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得 出“周长在图形上”,再让学生指出文具盒不同面的周长,最后同桌之间拿文 具盒边指边说是哪个面的周长。 (3)找一找 人身体上的周长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上去找、摸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 “一周”,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建立“周长”这一数学模型,使学生 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三个活动结束后,我让学生说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根据小蚂蚁的 话:(雪人)一周的长度就是(雪人)的周长,学生很容易说出树叶一周的长 度就是树叶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接着就让 学生小组合作测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总结出不规则图形用软尺测量, 规则图形可以用直尺或者软尺测量。再让学生说出书本上给出的三个平面图形 的周长,用数一数的方式得出这几个图形的具体周长,结合易错点,提醒学生 标上起点,边描边数。学生经历了从具体的物体到抽象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 基础上师生小结板书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周长”,对“什么是周长”的理解有两次 飞跃。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观的知识,结合具体事物陈述什么是树叶、数学书 封面、文具盒表面的周长,以及头围,腰围,小腿围。第二次是由具体到抽象, 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揭示周长的定 义,建构新知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这个环节教师组 织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三)巩固练习,解释应用 为了及时巩固内化新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 此,我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并设计了三个闯关的练习 第一关:描一描,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们的路线画出来。 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关: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数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标起点,边描边数。 第三关:四只小蚂蚁分别绕着下面的图形走一周,它们走的路线一样长吗? 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强调平移方法,让学生感受解决问 题策略的多样化,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 意识。 (四)回顾总结,建构体系。 通过交流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周长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获取的不仅仅 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引导学生对本节 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将零碎的、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 识,更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的过程。同时师生, 生生间的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续学习的信心。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
    潘畅 2019-10-31 10:48:5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