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案主备:李文华
1我们的民族小学
【文本导读】
这是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与生活”。
这篇课文讲的是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
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美得很有特点,各民族的
小学生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装点得绚丽多彩;古老的铜钟,还有凤尾竹,更增添了学校的乡村
气息和民族特色。这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民族,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
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这是一座充满了欢乐、
祥和气氛的学校: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连小动物也来聆听读书和来看热闹,可见对孩
子们的幸福生
活是多么羡慕。
【文本分析】
1.文章主旨: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2.文章脉络:
第一段(1):写民族小学的学生在上学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
第二段(2):铃声响了,民族小学开始上课了。
第三段(3):讲孩子们课上认真读书,课下尽情玩耍、游戏的学习生活。
第四段(4):讲民族小学的确是一所令人难忘的学校。
3.写作特色:
本文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如:“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
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运用了衬托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认 5个生字,会写 12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欢唱、招呼、飘扬、蝴蝶、好奇、
孔雀舞、游戏、招引、热闹、古老、铜钟、粗壮、凤尾竹、洁白、摇晃”等19个词语;
2.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中所写的这所边疆的民族小学的特点;
3.通过仔细读课文,揣摩句子意思,并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读书后的感受;
4.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感受这些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之“2”和“3”
【教学课时】预计 2教时
【教学流程】
一、教学导入:
1. 导入新课,板书:民族小学
再板书:我们的
比较读:民族小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
2.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对民族小学的了解。(多人发言交流,可照顾到学习程度偏下的孩子)
1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案主备:李文华
【设计说明】
1.通过比较朗读,明白,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情感一样,初步把握作者写这篇课文时那种“自
豪”的感情;
2.通过交流,可以初步检查学生对课文了解情况,同时给程度偏下的孩子以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二、教学展开:
1.交流分享“自学单”。
(1)小组内分享交流,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即依据)。
(2)用心倾听,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3)确定汇报的方式(可以小组同学集体上台,分工合作,汇报小组内交流情况和结果;教师要注
意学生汇报时说话的方式以及发言的姿态等)
(4)全班同学注意倾听,待台上的同学发言完毕,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注意礼貌用语。
【设计说明】借助“自学单”的分享与交流,相互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习习惯(与人交流
的习惯)
.
2.共同探讨“共学单”。
(1)教师导入:这篇课文讲了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学、上课、下课的情形。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用横
线画出描写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下课情形的句子,并与同伴交流一下自己的读后的感受。
(2)自己读课文,画句子;然后与小组同学分享交流。
(3)选派代表(或者老师指定某某学号同学上台分享)。
(4)全班同学倾听;倾听完毕,补充并发表意见。
【设计说明】
(1)分享交流时,一定要让学生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这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功。
(2)谈感受,就是谈自己的理解,文字理解既有表层的意思,也有隐含着的意义,分享交流就是要让学
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如,本课中描写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下课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
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和和谐。
(3)全班的分享交流,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要借助这个平台,给每一个孩子以表现展
示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3.学习生字,完成“练习单”
(1)出示本课生字(见“生字表”),提出“难写易错”的汉字,想办法记住。(重点:戴、孔雀、
舞)
(2)独立完成词语抄写以及词语搭配练习。
【设计说明】
(1)学生刚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其识字量不足,识字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因此,识字环节
不可少。
(2)词语搭配练习是传统的“双基”训练,不能丢。
2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教案主备:李文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