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对峙》教学设计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科华学校 刘小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组织,美苏争霸
的不同阶段不同特征以及典型事件:古巴导弹事件。
2、通过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
综合归纳和运用能力。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
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美国、苏联争霸的局面,加强学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美苏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
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注意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二、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的一课,上接二战
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下承苏联的解体和当今世
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特别是霸权主义不断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因而本课有重要地位
和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学生
们已经掌握二战的影响,学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
铺垫。
(三)确定重、难点
教学重点: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两极格局形成、结束的标志。
教学难点:美苏争霸中变化的实质,认识国家实力和彼此关系决定了各国的外交政策
三、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学习法、归纳法、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士兵跳过柏林墙、柏林墙、东德西德的形成。提问:为何会形成东德、西德?
之间为何修建柏林墙?从而引入主题:冷战中的对峙。展示本课的题目,及本课设计到的考
点。
设计意图: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1、雅尔塔会议
材料: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
“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
的英国小毛驴。”
图片:
引入:雅尔塔会议对战后格局的影响——为战后两极格局奠定基础。
问题:两极格局中,美苏关系如何?
2、冷战
(1)冷战的含义
材料: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了武装进
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被称为“冷战”。
分析:冷战的双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vs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冷战的
手段——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冷战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提问:为何“战”?为何要“冷”战?(设问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原因)
(2)冷战的原因
材料一:战后美国实力简表
经济 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黄金储备量占世界 3/4,工业生产量占资本
主义世界2/3。
军事 1945年,武装部队总人数达到1200多万,国防预算超过800亿美元。空军、海
军力量天下第一。在全球有484个军事基地。垄断着原子弹。
得出结论: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
材料二:杜鲁门上台后曾一再声称,“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
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
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第48页
得出结论:美国想要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
材料三:苏联以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力量雄踞欧亚大陆,堪与美国平分秋色。1949年
成功制造出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的核垄断。……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得出结论: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为何“冷战”?——二战的沉痛教训。
(3)冷战的信号——铁幕演说
材料:“从波罗的海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
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
范围之内 …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 1946年
结合地图,引导学生感受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什
么成为冷战的信号。
(4)冷战的表现
①政治上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出台
材料:1947年 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他表示,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
“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美国对外政策的总原则是:帮助自由民族保持他们的自由制
度,对抗想把共产主义强加给他们的侵略活动……给予他们金钱、原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
“极权政体”: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由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是:干涉别国内政,遏制共产主义。
得出结论: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这
是美国推行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
②经济上的表现: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材料:1948年到1952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
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90%是赠予,10%是
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
上最慷慨的举动。
通过材料了解马歇尔计划的范围和大概内容。
提问:美国为何这么慷慨?
材料:《欧洲复兴计划》的主要内容:美国拨款 130多亿美元援助西欧各国作为复兴战
后经济之用,但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美国货;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
接受美国对使用美援的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保障美国私人投
资和开发的权利;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实施美国要求的财政政策,把进步力量排
挤出政府等等。
“马歇尔计划”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西欧各国也逐渐被纳入美
国反共反苏和争霸世界的战略轨道。 ——余伟民、郑寅达著《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
马歇尔计划为了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③军事上的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材料:《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规定:“对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
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提问:北约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政治军事集团。
阅读课本蓝色阅读卡部分,找出苏联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经互会和华约。
材料: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阶段 时间 特点 典型事例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第二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第三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出示史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尼克松访华 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材料三:
完成表格:
阶段 时间 特点 典型事例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攻苏守 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苏攻美守 尼克松访华,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
第三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全球缓和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6)冷战结束
材料:1991年 12月 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美苏争霸结束。
五、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