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胡静
单      位 : 南山外国语学校(…
上传时间 : 2019-11-04 15:07:45
永生的眼睛(胡静).docx(30.3KB)
  • 浏览 : 2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 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 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 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 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 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 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 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 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 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 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 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 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 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 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 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 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 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3)师:她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啊!所以这个时候这封信一定能够抚慰这位伟大母 亲的心灵。你愿意轻声地读给琳达听吗?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 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 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2、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1、琳达的一家是伟大无私的,他们虽然离开了我们,但这种爱心的传递,永远也没 有消失过,请看——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 痛苦 ? 骄傲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685 《永生的眼睛》教学赏析 执教:厦门英才学校 许勇顺 评析:福州教育学院一附小 高玉 一、盲人的渴望——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盲姑娘安静吗?她用小手触摸着美丽的春天,用心灵 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如果她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啊!可是,像安静 一样的盲人,在中国就有500万人,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度过了一生。让我们 一起去看看盲人的生活,去听听盲人的心声。(配乐播放flash《盲人》和盲 人的生活图片)。 师:想想这些盲人一辈子在黑暗中度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请你们闭 上眼睛,回想刚才所看到的一切,假如你是那些盲人,你最渴望什么? 生:我希望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生:我希望有一双重见天日的眼睛,去看望我的父亲和母亲。 师:你是个孝子。 生:我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着蓝蓝的天空。 师:是啊,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们多么渴望有一双永生的眼睛。 (屏幕出示课文插图和配有爱心图案的课题《永生的眼睛》,学生齐读课题) (点评:以本组第一篇文章《触摸春天》的盲童为引子,联系中国的盲人现状, 引领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数百万可怜的盲人的生活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地 联系了旧知识,自然地由文本内容向现实生活过渡,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睛, 感动了孩子的心灵,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和阅读的氛围。加上角 色式地闭眼体验,又近距离地走近盲人的内心世界,将他们的渴望化为自己的 感受,画面、心灵相互转化,体验自然真切。最后在盲人的渴望中引出课题 《永生的眼睛》,水到渠成,一下子又从现实生活的世界拉回了文本的故 事。) 师:这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里弗斯的一篇回忆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她向 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早读时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许 老师来考考你们,是否把字词读准了,把课文读通了。(屏幕出现课文中的主 要词语) 突如其来 笼罩 呵护 不由自主 孤零零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 捐赠 酷爱 屡屡获 奖重见光明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遵从遗愿 重见天日 夺眶而 出 领悟 师:读词,一,读准字音。来,一组读一列,比赛一下,看哪一组读得准确、 大声?(三组学生分别读三列词语,一组比一组读得准确、大声) 师:读词,第二步要读出词语的意思。(老师示范读突如其来、笼罩、呵护、 不由自主,充分应用体态语言和语气变化,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生:(学生齐读,老师用手势和表情暗示,让学生尽量想象词语的意思,并通 过体态语言和不同语气表现出词语的含义。) 师:读词,三,要记住难点的笔画。请同学们看“酷”和“遵”哪一笔容易出 错? 生齐:不要少了一横。 师:再看“突”、“零”、“获”和“热”,要注意什么? 生齐:不要少了一点。 师:提笔,把六个加点的字各写一遍,注意刚才提到的难点笔画。(学生写六 个难点字,写快的同学再把这些词几遍) 师:好,最后老师考考你们有没有记住这些成语?(老师念突如其来、不由自 主、不假思索、不顾一切、屡屡获奖、重见天日、重见光明、栩栩如生、热泪 盈眶、与世长辞、夺眶而出等成语的前两个字,学生不看书说出后面两个字) (点评:词汇是语文的基石,任何阅读教学都不应该忽略,但许多观摩课中, 老师往往出现或舍弃不理、或讲解过多、或机械操练、或只讲不练等,尤其缺 少有效的方法指导,许老师恰好针对这些弊病,总结应用了学词的三步骤:一 读准确、大声,二读出意思,三记住难点笔画,而且每个步骤都充分利用体态 语言和有效的示范与暗示帮助理解记忆。尤其对于词语的朗读,不是简单读准 字音,而是在体会意思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体态和语气把词汇读活,读出感觉, 这不失为一个有效而有趣的好法子。同时,针对孩子容易写错别字的问题,老 师特别在难点笔画上提示,并让学生及时练笔巩固,培养他们观察识记难点笔 画的好习惯。最后又让孩子接读成语,即学即测,生成显得迅速而富有有 效。) 师:好。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是否还记得故事主要讲了哪些人物?他们做了什 么事? 生:主要讲了琳达和他的爸爸,还有温迪。爸爸答应警察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 给盲人,最后自己也把眼睛角膜捐给了盲人。 师:还有谁?一起说。 生齐:温迪。她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 (板书): 妈妈——捐赠眼睛角膜 爸爸——捐赠眼睛角膜 温迪——也要捐赠眼睛角膜 (点评:阅读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善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即围绕一条什么 样的主线,抓住哪几个环节。许老师在这点上,思路非常清晰,线索简洁自然: 围绕三个人捐赠眼睛角膜展开三个环节的教学,一分钟完成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快速地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二、爸爸的捐赠——永生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他们一家为什么都想捐赠眼睛角膜?让我们一起走 进琳达一家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回顾当年他们三代人是如何对话的?老师想请 三位同学和我一起来再现当年的对话场景。(挑选了一个“警察”,一个“琳 达”,一个“温迪”)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倾听他们的语气,再 想象他们当时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三位学生模拟表演警察、琳达和爸爸的对话情节。) 师:谢谢你们!同学们,你们是否听出来了,琳达在捐赠角膜这件事情前后思 想上发生了…… 生:变化。 师:发生的变化大吗?(大)从小时候,对爸爸要把妈妈的眼睛角膜捐出去, 她感到非常的…… 生:惊讶。 生:痛苦。 生:很生气。 生:坚决不同意。 师:你说,她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吗? 生齐:不能! 师:伤心的琳达,不满的琳达,不理解的琳达。让我们来听一听琳达的心声。 哪位同学读出伤心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 去。”(声音低沉地读) 师:谁来读一读不满的琳达? 生:“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 去。”(非常焦急、生气的样子,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师:咱们再一起读读不理解的琳达。(老师引读,领着学生“不理解”地齐 读) (点评: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阅读要有个性化的体验,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 词“体验”和“个性化”。体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角色感受,它不仅能再现 人物表面的言行,还可以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许老师正是利用了角色体验的 作用,为学生呈现了文本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更真实地接近人物的言行和内心 感受。有了充分的体验,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自然个性了、丰富了、多元了,譬 如“惊讶”、“痛苦”、“生气”、“不同意”、“不理解”等等。老师在交 流中并没有束缚孩子的思想情感,而是引导着他们共同体验更多、更复杂、更 打动人心的感受。) 师:同学们,面对父亲的做法,琳达不理解,很不满。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 么做?为什么?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就是假如人死掉了,眼睛还可以用吗? 师:眼睛角膜取出来以后,可以保存一段时间,然后再给盲人进行角膜移植。 师:假如你们是琳达,你们会同意吗? 生:我不同意。我会一直哭,对爸爸很生气。因为妈妈很爱我,我不想让妈妈 没有了眼睛角膜,痛苦地离去。 师:让她在九泉之下也不完整。你是一个爱妈妈的好孩子。 生:我不同意,因为妈妈很爱我。如果把妈妈的眼睛角膜取出来了,那这样妈 妈在九泉之下就没有眼睛了。 生:我同意。因为就算妈妈在世的时候,她也同意把她的眼睛角膜捐给盲人。 师:你们说,妈妈爱琳达吗? 生齐:爱! 师:琳达爱妈妈吗? 生齐:爱! 师:真正的爱就是互相理解。你理解了妈妈,支持了妈妈,就是对妈妈最大的 爱。 (点评: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必须做出许多抉择。“假如你是琳达,你会怎么 做?”老师的假设又给了孩子一次角色体验的机会,也给了他们一次关于生命 和爱的思索与抉择。孩子有说同意的,有说不同意的,但是都是为了爱——对 妈妈的爱,对盲人的爱。在这里,老师也没有评判选择的正误,而是机智地将 两种意见融到了一个主题上——真正的爱是互相理解。这不仅是对文章人物的 心灵感受,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最好的亲情和爱的教育?) 师:咱们再往下看,当琳达长大了,爸爸也要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这时候, 琳达感到怎样? 生:感到自豪。 师:最后,当听到女儿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睛角膜时,琳达感到…… 生:无比的骄傲。 师:这就是琳达思想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直到长大后,她才明白父亲那句意味 深长的话。(屏幕出示父亲的话,学生齐读:“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 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 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们同意父亲的话吗? 生齐:同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舍己为人,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捐给别人。 生:我觉得爸爸很关心别人,因为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就立刻帮助他们。他 看到盲人失去光明,自愿为他们奉献自己的角膜。 师:你们说,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是不是最珍贵的?(对)还有比身体的一部分 更珍贵的吗?(没有)你把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了别人,是不是最大的奉献? (是)爸爸的做法有意义吗? 生齐:有!因为他让盲人重见了光明。 (点评:父亲的话是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而老师的追问“你们同意父亲的 话吗”,又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自我思索。不管孩子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一次认识和理解。而父亲的言行 正是学生最好的心灵对照,从他的话里,孩子们领悟到了奉献的意义与美 好。) 师:我们为父亲的做法感到骄傲。父亲的内心深处和妈妈一样,一直怀揣着一 个梦想和希望。他们多么希望什么? 生:多么希望哪些盲人能够早日重见天日,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正如父亲对琳达说的那句话,他是多么希望……(屏幕出现父亲的话,学 生齐读:“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 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 为我自豪!”) 师:(指着屏幕上的课文插图)你们看,温迪画的这匹马如何? 生:很美。 生:栩栩如生。 生:就像真的一样。 师:女生,咱们来读一读这美妙的马儿。(女生朗读父亲这句话的前部分: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 儿,那多么美妙!”) 师:男同学,为父亲感到自豪。来,自豪地读。(男同学语气高昂地、自豪地 朗读父亲的话:“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 豪!”)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父亲这种美好的心愿、自豪的心情。(学生齐读父亲的这 两句话) (点评:父亲的心愿多么美好,栩栩如生的马儿成了他心愿的焦点。许老师借 助插图的观察和女生的模读,意在展现马儿的可爱美妙,让父亲的心愿显得真 切可感。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着学生感受父亲的自豪,从男生的朗读开始, 情绪渐渐高涨,到全班的齐读,将父亲无比自豪的心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当 中,老师的朗读导引和不同朗读形式的穿插安排,自然地推动着学生的情感和 语气一步步生成、浓烈。) 三、温迪的心愿——永生的眼睛。 师:我们都为琳达的父亲感到自豪。同学们,琳达的妈妈走了,她留下了什么? 生:眼睛角膜。 师:她的爸爸也走了,也留下了…… 生:眼睛角膜。 师:除了眼睛角膜,他们是否还留下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同桌分角色对话。 一个当琳达,一个当温迪。对话完,讨论如下两个问题。(屏幕出现合作学习 单) 合作学习 1、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琳达和温迪的对话。 2、想象:“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想想那些盲人是多 么的痛苦,因为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也看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讨论:“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琳达觉得 父亲还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男生当温迪,女生当琳达,角色对话。) 男生:“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女生:“这令你骄傲吗?” 男生:“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 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 师:请看第二题,想象那些盲人是多么痛苦啊!他们看不见五颜六色的鲜花, 他们还看不见…… 生:看不见人世间每一个美好的事物,也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掌声) 生:看不见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见美丽的景色,也看不见父母慈祥的面容。 (掌声) 生:看不见无边无际的天空,看不见装满知识的书本,也看不见春天那美丽的 景色。(掌声) 生:看不见美丽的春光,看不见缤纷的彩虹,也看不见父亲笑得灿烂的面孔。 (掌声) 生:看不见祖国发达的样子,看不见周围的高楼大厦,看不见危峰兀立、怪石 嶙峋的山。 师:我们学过,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山是什么地方的山? 生齐:桂林的山。 生:看不见清香袅袅的早晨,看不见夜深人静晚上,也看不见现在发达的世界。 (掌声) 师:看不见清澈见底的泉水,看不见多姿多彩的世界,也看不见同学们游戏的 样子。(掌声) 师:好!看讨论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 膜!”琳达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一种爱心。 生:还留下了一颗善良又朴实的心。 生:留下了一种引发后人深思的美好的品质。 师:美好的品质!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谁?(盲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心,这 是多么美好的奉献的品质。父亲的话永远地留在谁的心中?(琳达)我们也一 起牢牢地记住父亲的话。(学生齐读文中父亲说的四句话) (点评:开展合作学习,绝非形式主义的贴标签,绝非学习方式的简单调节。 合作一定要有价值,合作更要注意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空壳的摆设,只能费 时费力,事倍功半。从许老师的合作学习中,我们发现三个题目的设计都是必 要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训练。第一题角色对话,非合作不可, 通过对话再现人物的言行,体验人物的心理,当然不可或缺。第二题想象盲人 看不见什么,这是对温迪心理世界的补充拓展,也是孩子对盲人世界的认识和 体验。一方面有助于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一方面又是一次有效的语言文字 训练,不知不觉中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第三 题的讨论更是引导着学生直达父亲的心灵深处,也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有 了充分的讨论,才不至于只看到父亲的表面言行,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白 “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善 良的品质。正是由于许老师多样化、细致化的合作设计,使学生读得透,议得 深,说得到位,从而在交流中生成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回答。) 师:我们都为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故事说到这,你们是否知道温迪有没有实 现她的美好心愿?(有)许老师昨天查阅了一篇文章,这是琳达写的一篇回忆 文章。今天,我不得不把这个令人无法接受的结局告诉你们。(《爱的奉献》 音乐响起)在这篇文章里,琳达写到…… (屏幕出现琳达的文章,连同温迪的课文插图。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地讲述温 迪车祸的故事。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被深深震撼了,他们的眼圈湿润了, 他们的心灵也像这永生的眼睛一样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师: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 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 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 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 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你女儿——一位极其热 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仿佛还在不辍chuò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 骄傲的光芒。 师: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请提起你的笔,快速写下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作为《永生的眼睛》这篇文 章的结尾。(学生在《爱的奉献》的音乐中,抒写自己的感受) 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我感到,如果每个人失去生命以后,能把眼睛角膜献给盲人,那么以后我 们中国就不会有500万盲人,而是只剩下500个,50个,10个,1个,甚至没 有了。只要每个人都能献出角膜,我们中国一定会一个盲人都没有的。 师:许老师问你们,中国有多少人口? 生齐:13亿。 师:如果每个人都献,够不够? 生齐:够!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会在每个失明者的心中 永存,你将永远地保留在人间。(《爱的人间》音乐响起) 师:我想,它也将永远地留存在你的心中。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让沉浸在黑暗中的盲人 重见了光明,你让沉浸在痛苦中的盲人把悲伤永远地忘掉。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点燃了奉献的火焰,你 激奋了我们美丽的心灵。(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把光明送给了失明者, 你把善良带给了失明者。(掌声) 生:啊,永生的眼睛,你照亮了失明者生命的道路,你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 落,你照亮了每一颗受伤的心灵。如果全世界的盲人都重见光明,那多么美好 啊!(掌声) (点评:一篇文章可以读成长长的故事,一种情感可以生成无尽的感动。拓展, 为文本的湖水投入了一块巨石,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温迪的意外车祸,那封沉 甸甸的感谢信,在老师深情地、伤心地、崇敬地讲述中,所有的听课者都动容 了,温迪的美丽心灵连同那只可爱的马儿一起印入了他们的心。情到深处自然 流,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排比句式的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 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和“工具”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 体现。) 师: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那么我们那些可怜的盲人就不会在黑 暗中度过他们的一生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爱的人间》。(老师和学生一 起跟着音乐旋律轻唱《爱的人间》第二段,并再次观看盲人的生活图片) 师生:“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红花绿草,我听到 小鸽子的歌唱。我在爱的人间长大,长大的还有我的坚强。只要我心中有个太 阳,心灵就不会黑暗无光。我心中有个太阳,我心中有个月亮。我眼前有一片 红花绿草,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我听到小鸽子的歌唱……”(师生深情的合 唱,把爱的感动推向了高潮) 师:好,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下课! (点评:课上到这,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的音乐 《爱的奉献》、《爱的人间》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 的情感,跟着歌词中的太阳和月亮、红花和绿草,还有小鸽子一起飞向美好的 人间。那一刻,从孩子们凝然的眼神中,从他们深情的歌声中,我分明感到了 一股爱的力量在心底涌动。我想:这就是语文课最可宝贵的东西——生命的感 动。) 总评:无疑,这是一堂充满爱的感动的语文课。许老师对于“人文性”和“工 具性”的深刻解读和有效落实,为孩子的思想情感渗透和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 丰实的舞台。更值得欣赏和借鉴的是,许老师总是善于根据各种内容、各种情 境,针对性地穿插使用多种学习方式,不仅避免了单调乏味,更是巧妙地突破 了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最动人心魂还是许老师为文章补充的一系列 “生命”画面——从盲人的数据,到盲人的生活,到温迪的车祸,到爱的歌唱, 有信息,有故事,有声像,多种资源合理搭配,适时应用,于是,我们才看到 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一个个由“爱”组成的和谐的教学情境。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
    胡静 2019-11-04 15:07:45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