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童小娟
单      位 : 南山外国语学校(…
上传时间 : 2019-11-04 15:19:08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南山外国语集团科华学校 童小娟.doc(402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南外集团科华学校 童小娟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四单元第 16课《三国鼎立》的 内容,课本内容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个子目。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 下启西晋统一全国。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 形成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走向统一。 本课教材内容比较单薄,三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需要补充史 料来进行解析。 二、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 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如何对曹操进行客观评价。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乐于表现,求知欲强烈,对历史故事 感兴趣,擅长形象思维;他们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 习兴趣很高。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性和片 面性的特点,不能很好甄别史料,缺乏分析归纳的能力,历史理解方面较为欠 缺。这些都需要老师的相关引导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提问设疑法、对比分析法、地图识别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游戏互动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视频播放,引入正题 播放关于曹操的电视剧视频选段。 教师引导:同学们,通过视频中传递的信息,说说曹操处在什么时代?他有什么样的 政治抱负?曹操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政治理想与我们今天的课程学习有什么关联呢? 结合学生们的回答,和学生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第16课《三国鼎立》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互助检测 教师出示导学案答案,引导学生核对并检测自主预习效果。 表格1: 战役名称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影响 特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表格二: 政权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经济措施 魏 蜀 吴 【设计意图】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 能力。 (三)新课学习 【环节一】遥想当年:曹操忧,白骨露 创设时空穿梭机穿越到曹操所处的时代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现场。 出示材料一:曹操的《蒿里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地图》和人口情况。 教师引导: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曹操在《蒿里行》中忧虑的社会景象。 学生能根据诗句、地图和人口情况归纳出,曹操忧虑的现象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教师适时那么如何为曹操分忧呢?据此设置第一个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一:穿越时空 为曹分忧 教师在此处创设随军记者采访的合作探究情境,并给出支撑材料,引导学生能站在曹 操的谋士们的角度为曹操排忧解难: 材料二: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三: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 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四: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 粮的重要性。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学生据材料提示,归纳和总结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置,给学生搭建明确的脚手架,培养学生提取和运用史料 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意识的核心素养。 【环节二】乱石穿空:曹操喜,官渡赢 教师带领随军记者跟着曹操的脚步来到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后的现场。出示官 渡之战地图、官渡之战后的北方形势图和曹操赤足赢许攸的照片,带领学生考察曹操在官渡 之战中能取得胜利的重要性因素是什么,曹操喜在何处?随后出示曹操的诗句《龟虽寿》, 引导随军记者采访曹操的壮心是什么?实现“壮心”最大的对手是什么?学生能够自然说 出曹操喜在统一北方,阻挡曹操统一的对手是刘备和孙权,进而引出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幅图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三】惊涛拍岸:曹操憾,赤壁输 教师播放赤壁之战的图片,据此设置随军记者根据赤壁之战双方的情况自拟一个角度 撰写新闻稿件,并由此环节课堂生成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历史故事,适时引导学生正确区分 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引导学 生学会辨别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的差别。 合作探究二:亲临现场,为憾释因 对比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结局,教师出示史实资料,引导学 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纵深分析。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分设以下几问:( 1)赤壁之战 中曹操为什么会憾输给比自己弱的孙刘联军?(2 )你从曹操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得到 了怎样历史启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曹操未能完成统一的政治理想接下来谁 能完成,顺势引导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落实课标中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反映本质的 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同时教师点拨时也要注意只在重点、难点、疑点处适当讲解, 力求解决得水到渠成。 【环节四】江山如画:曹操终,三国立 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邀请学生上讲台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上台展示,既巩固了三国建立情况和三国地理方位知识点,又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合作探究三:返回现实,点评历史 教师展示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对比图、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 出三国分裂时期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历史时空信息的能力。 【环节五】知识小结 (四)拓展探究,提升素养:我心目中的曹操 教师展示,“百姓眼中的曹操,名人眼中的曹操和史书里的曹操”,引导学生思考: 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以运用这种一分为二地方法去评价三国里 他们喜欢的其它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对曹操人物的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落实唯 物史观。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以穿越时空为情境,能够很快让学生融入情境中,还原当时历史概貌;以历史人 物曹操的忧、喜、憾、终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渐推演,进而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 立的历史有机地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抓取本课线索,做到了不落窠臼,“小切口 大主题”。同时通过图片对比、材料研读、人物辨析等活动,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认识和了解 三国鼎立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也落实了历史学科的 核心素养。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
    童小娟 2019-11-04 15:19:0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