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周海涛
单      位 : 华侨城中学侨城部
上传时间 : 2019-11-05 16:01:17
12.1 杠杆 教学设计.doc(723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教案
&12.1 杠杆 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能根据相关的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 准备 教师:两块有铁钉的木板,一个羊角锤 学生:杠杆平衡条件实验(铁架台、木尺、钩码、弹簧测力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说明 创设情 境导入 新课 活动导入:让力气大的男生和力气小的女生分别拔出木 板中的铁钉。 让男生空手拔铁钉,很难拔出;让女生用羊角锤来尝试, 结果很轻松的拔出。 拔钉子活动 两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拔 钉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到 杠杆对我们生活的作用。 教师:女生使用的工具——羊角锤,是简单机械的一 种---杠杆。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杠杆的知识。 板书课题:& 12.1 杠杆 认识杠 杆 活动一:认识杠杆 请同学们观察教师课件所示的各种杠杆动画, 思考 以下几个问题: 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转动? 2、它们转动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你能总结出杠杆的共同特点吗? 引导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 快问快答:1、 弹簧、橡皮筋能不能成为杠杆?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生活中还有哪些机械属于杠杆?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我们身体中的杠杆(用手举水壶) 观察、思考、 回答归纳杠 杆的定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入手, 思考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非常顺利地归纳出 杠杆的定义。 杠杆的 五要素 教师:杠杆由哪些要素组成? 让学生观看微课,从中找到杠杆的组成部分,知道各要 素如何在图中表示出来。 视频播放完毕,以“撬棒撬石头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 素。 学生将学到的画图方法,学以致用,练习画图。 引导学生知道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观察、理解五 要素,模仿、 练习画图。 从讲解细致、生动有趣的 微课中掌握杠杆五要素的 表示方法。 杠杆平 衡 课件展示跷跷板在水平方向和倾斜时平衡的图片。 教师:当杠杆在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 们就说杠杆平衡。 了解杠杆 平衡的概念 进一步为研究杠杆的平衡 条件做准备。 探究杠 杆的平 衡条件 播放视频:倒霉熊和蜥蜴玩跷跷板的惊险片段。 教师:视频中,倒霉熊和蜥蜴玩跷跷板时遇到什么 样的麻烦?怎么解决的? 思考:影响跷跷板转动的因素是什么?(力和力 臂) 思考、回答 影响因素: 力和距离 利用动画片的直观性和趣 味性,结合自己的亲身体 会,认识到影响跷跷板转 动的因素,为探究杠杆平 衡条件做铺垫。 活动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提出问题】 师: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钩码、铁架台组装成一 个简易的跷跷板(说明支点,演示转动)。 根据猜想(力和力臂会影响杠杆平衡) 思考:实验中要测哪些物理量(说明如何改变 F1,F2大 小,如何更好的观察力臂即调节杠杆水平平衡更合理。) 实验前需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不挂钩码 时,保持水平位置平衡(回忆托盘天平调平衡方法-往高 的一侧调,并提醒悬挂物体后不可调平衡螺母了) 组装跷跷板, 思考问题 有目的地再玩跷跷板,在 动手操作中体会平衡螺母 的作用,在玩中能非常容 易得到作用在杠杆上的力 和支点到力的距离。 2、【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注意:同学们分好任务,操作员和观察员;互相配合好, 防止钩码滑落) 实验步骤: (1)给杠杆两侧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 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 力等于各自钩码所受的重力。 (2)设左侧钩码对杠杆施加的力为动力 F1,右侧钩码对 杠杆施加的力为阻力 F2。测出杠杆水平平衡时的 F1、F2、l1、l2。 (3)改变动力 F1和动力臂 l1的大小,相应调节阻力 F2和 阻力臂 l2,再做两次试验。 (4)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 序号 左边 右边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2 3 小组分工, 合作完成实 验,记录数 据 设计表格的能力不是这节 课,所要重点培养的,利 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 信息的能力。 3、【分析与论证】 教师:分析实验数据,你的结论是:________ (两种公式表达) 对表中的数 据进行分析、 归纳结论: F1×l 1=F2×l 2 4、【评估、交流与反思】: 利用你的实验数据评估下面几位同学的想法正确吗? 甲: F1+l1=F2+l2 乙:F1—l1=F2—l2 丙:F1/l1=F2/l2 杠杆左右两边为什么挂不同个数的钩码?为什么测多组 数据? 利用实验数 据评估甲乙 丙的想法 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前去猜 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胡 猜乱想,失去了猜想的意 义。利用自己得出的实验 数据否定他们的猜想,更 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更加肯定了自己的 实验结论。 课堂小 结 对照目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从各个方面 汇报收获 使学生在三维教学目 标都有所收获。 能力提 升 能力提升:如图所示在同一个点分别沿 A、B这两个方向 用 弹簧测力计拉着杠杆 使 杠杆都在水平位置静 止 , 两次示数相等吗? 利用杠杆的 平衡条件思 考:从同一 个点拉弹簧 测力计,示 数会不会变 化?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 更进一步认识到力臂是点 到线的距离,而不是点到 点的距离。 板书设 计 &12.1杠杆 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五要素:(以撬棒为例画出来) 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 1=F2×l 2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华侨城中学侨城部
    周海涛 2019-11-05 16:01:1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