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园丁学校教学设计
时间: 2018 年 11 月 6 日
主备人 李书兰 课题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威尔肖)
学情
分析
人为什么能长大?这样的问题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也很容
易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同时,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是微观变化,较为
抽象,对刚接触生物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
认知结构,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情境化。
教学
目标
1.通过对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和模型的构建,知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命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说出遗传物质
在新细胞和原细胞中的一致性。(科学思维)
3.通过模拟细胞吸收营养物质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知道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科
学探究)
4.能够为预防癌症提出有价值的健康生活方式。(社会责任)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
过程
一、课前科学分享: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癌症免疫疗法(刘孙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新闻,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受精卵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每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
而来,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新个体,新个体又会进一步的生长发育,由小变大。
生物体的体积会由小变大,那么细胞的体积会不会也由小变大?成年人体内大约有 1014个,那么,
细胞又是如何从一个变成很多个?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三、细胞生长
1. 学生活动:速读课本 P56,说出“细胞生长”的概念——新生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体
积由小变大的过程,称之为细胞的生长。
2. 教师提问:细胞生长的结果是什么?——细胞体积增大
教师追问:细胞的体积能不能无限制增大?(学生积极思考,自由发言)
3. 模拟实验:
步骤 1:用煮过的土豆切取三个不同规格大小的正方体,模拟三种不同大小的细胞。
步骤 2:用稀碘液浸泡模拟细胞 10分钟,模拟物质被运输进入细胞内部。
步骤 3:捞出模拟细胞,擦干,用小刀从中部切开,观察被染色部分所占的比例。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
4.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细胞的生长还可能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四、细胞分裂
1. 播放植物细胞分裂过程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的动画。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比较出植物和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模型的建构,便于学生掌握细胞分裂过程。)
3. 教师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核分裂-质分裂-膜/壁形成)和结果(细胞数目增加)
4. 学生思考:一个细胞连续分裂 3次,可以得到( )个细胞。一个细胞连续分裂 n次,可以得到
个( )细胞。m个细胞连续分裂 n次,可以得到( )个细胞。
五、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
1. 学生活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示意图,指出图中细胞的一些特别之处。
2. 教师解释: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
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强调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命活
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例如,人体细胞就有 23对 46条染色体。补充 21体三体综合症(唐氏综合
症)的病因,让学生认同染色体数目恒定的重要性。
3. 提出问题:那么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该怎么变化呢?(提出假设,推翻假设)
4.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并展示学生小组合作的结果。
5. 学生互评总结: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先复制加倍,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
中。
6. 思考:染色体的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新细胞和母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一样,保
证遗传的稳定性。)
7. 思考:细胞不能无限制生长,那么细胞能不能无限制的分裂下去呢?(引出癌细胞)
六、课后拓展:癌症的治愈率比较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呢?
1.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预防癌症的方法。并将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传达给家人和朋友。
2. 设计意图: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体由小长大,离不开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分裂;事实
上,在生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除了细胞的体积和数量在发生变化,细胞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细胞分化。
作业
布置
1. 课后练习
2.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
3. 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
思考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与学生生活距离较
远的抽象的“你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概念具体化和情景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
成学习动机,为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主动探究,建构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开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
各种方法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