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府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题
1、草原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教师 徐丽红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
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
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
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
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9个生字,理解“绿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
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
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
风情。5.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以草原歌曲导入,
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
云、一碧千里的氛围,
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
美,激发学习兴趣。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 2月 3日-1966年 8
月 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
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
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
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
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
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
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
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
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了解作者及写作
本篇文章的背景,有
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分
钟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
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
(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
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
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
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
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
(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鼓励学生多种方
法识记生字、理解词
语,体现学生学习的
主体性、主动性和自
觉性,可以提高自学
能力,培养学生爱写
字、主动理解词语的
兴趣,教会学生正确
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
语的方法,为养成良
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
础。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
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
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
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
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
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
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
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
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
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
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
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
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
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
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
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
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
自然段。
此环节的设计是
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
理结构的方法,帮助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
文内容,学习作者组
织材料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
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
习探究,自己与文本
对话,并能够与作者
对话,让学生成为课
堂真正的主人,为以
后学习课文、欣赏优
美的文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是为了
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
情感而设计的,这是
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
方法。
用图片、声音来刺激
学生感官,使学生更
直接感受到草原的风
光美,有助于学生深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
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
段。
刻理解。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
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
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
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
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背诵优美的段落,
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
句,可以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培养学生
对语文的爱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汉字。
“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的骑手们手执马 biān( ),一字排开,个个身穿华丽衣
shang( ),扎着彩色腰带,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一声令下,只听见马 tí( )声
响,一群人 jīn( )飘带舞,如一道彩hóng( )一般从绿 tǎn( )上飞向远
方。
射箭、摔 jiāo( )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许多漂亮的蒙古族姑娘也 rěn(
)不住要来看一看。羞 sè( )的面庞,婀娜的身姿,悦耳的笑声,为赛场平添一道
靓丽的风景。
二、给下面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 ) 疾恶如仇( ) 积劳成疾( ) 疾苦(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寂静( ) 羞涩( ) 拘束( ) 洒脱( ) 回味( )
四、结合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
小诗。”这句话中“这种境界”指的是( )
A.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B.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C.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D.羊群像白色的大花,小丘像中国画。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看出了骏马和大牛的心思。
B.这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想象到的。
C.骏马和大牛确实在回味草原的乐趣。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
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
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
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
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
好衔接,又是让学生
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
色,激发情感,为学
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
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
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
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
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
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
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
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
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
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
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 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抓住重点词语
“洒脱”来理解课文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
解在草原上开车的情
形,并引导学生从这
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
特点。
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
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
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
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
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
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
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
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 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
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
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
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
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
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
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
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
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
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
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四、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
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
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
此环节是用词语
来概括文段内容,这
一设计是考查学生的
概括能力也就是从整
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设计填空这一环
节,可以培养学生的
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
词语的能力。
让学生分组学习,
逐步感受草原人民的
热情,培养学生合作
探究能力和对优秀文
本的欣赏能力。
依次学习“迎接、
相见、款待、联欢、
话别”各个环节,可
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
点,学习文章的写作
方法。
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
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
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
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
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每学完一个环节
后,让学生带着感情
读一读本段课文,既
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又可以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力,相互促
进,相得益彰。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伸
( )分
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
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
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
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
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
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课堂总结使学生
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
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
民的热情,明确了中
心,升华了感情。
抄写和背诵两道
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
让学生勤于积累,提
高语文素养。
板书
内容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句子中加点词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空气是那么清鲜( 清新 清爽 ),天空是那么明朗。
2、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潇洒 自由 自在 随意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
以。
热情迎接(迎客)
盛情款待(待客)
深情话别(话别)
3、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 害羞 ),来给客人
们唱民歌。
二、照样子,写词语,并造句。
1、忽(飞)忽(落) 忽(上)忽(下) 忽(强)忽(弱)
忽(高)忽(低) 忽(明)忽(暗)
2、一(碧)千(里) 一(诺)千(金) 一(字)千(金)
一(发)千(钧) 一(掷)千(金)
从 1、2两组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一诺千金 —— 小明一诺千金,从不食言。
三、默读课文,填空。
老舍在《草原》一文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
喜迎远客、主客联欢。读后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奇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
风情。
四、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 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
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 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填空。
《草原》是著名作家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具体的记叙与描写,表现了草原
秀美的 和蒙古族人民的 。最后,作者以“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热爱草原、赞美草原人民的
真挚情感。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