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后海小学 邱小楠
【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
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比性。所以在本课中,
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
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但
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一条边等长;2.可重
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体的边
长接近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
方体的优势学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
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
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的学习经历为第5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5课中,学生使用统一
的标准单位小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
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
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
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
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
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
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
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
根塑料棒。
小组:1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
学生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准备去商场买一张桌子,但是他们不知道桌子的长度
是多少?请你帮帮忙,选择一种物体来测量。
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出示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比较好呢?
(2)小组观察比较、讨论。
(3)全班汇报。
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我们的桌子和讲台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
体呢?
(2)学生观察桌面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表格中。
2.制作组合立方体
(1)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
可以将 10个小立方体,用透明胶带粘贴成一组,然后测量,可以提高测量
效率。
(2)微课演示制作组合立方体。
(3)小组领材料,制作组合立方体。
3.测量桌面和讲台长度
(1)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
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
(2)微课演示测量方法。
4.学生分小组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实验。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
(1)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
(2)重复测量三次;
(3)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
三、研讨:比较桌面与讲台的长度
1.收集数据研讨.
观察黑板上全班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
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
化的比较。
四、拓展: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和窗户的长度。
【板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测量结果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