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积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结合搭积木等活动,进一步体会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 探索体验 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 11到 20各数的基础上,结合小方块、计数器、毛毛虫竖
线图等直观模型,引导学生探索 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的算理。教
学重难点在与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为什么要在相同数位上相加减。
【学情分析】
课前,我对某学校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前测,结果显示 97%左右的
孩子能准确计算 13+2=15,18-2=16,但部分孩子对于算理的解说不完整也
不规范,所以这节课教师需要引导孩子结合直观模型用数学语言把 15,16是
怎么来的说清楚。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还比较活泼好动,于是教师设计一些有
效的评价机制来激励孩子积极参与,大胆互动。
【教学过程】
一、 问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1. 积木游戏,提出问题
(1)如何能既快又准地数出黑板上的积木数量?
(2)13块积木,再放 2块积木,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列式:13+2=15
2. 尝试操作,探索算理
探究问题:15是怎么来的?
梳 理 算 理 : 直观模型:( 1)在零散的 3 块积木上增加 2 块,
3+2=5,10+5=15。
(2)在计数器的个位上继续增加 2 个珠子,
14,15。
关注生成:2颗珠子拨在十位上
初步体验:相同数位相加减
(3)毛毛虫竖线图
数学抽象:因为 3+2=5,所以 13+2=15。
二、 问题二:还剩多少块积木?
1. 再搭积木,提出问题
有 18块积木,拿走 2块,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预设问题:还剩多少块积木?
算式:18-2=16。
2. 操作验证,互说算理
活动要求:拨、摆、说。
3. 全班汇报,巩固算理
小结:在计数器上拨出两颗珠子、拿走两块积木,就是在个位上减去 2。
三、 游戏练习
1. 毛毛虫考考你(连闯 5关)。
2. 你我合作凑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