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吴庆洲
单      位 : 西丽小学
上传时间 : 2020-07-02 10:17:13
3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docx(18.9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3.古诗三首 第 3课时《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标:会识、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诗意、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背诵古诗;通过“落”“湿”的涵义,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重难点:通过想象意境理解诗意;体会用词的精妙。 过程: 一、引入 《十五夜望月》,原诗题目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唐朝 诗人王建。 二、知作者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描写了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三、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停顿。 2.提示生字读音:栖、冷、湿等。 3.跟着视频读诗歌。 四、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1.结合注释和查找的词语,自己讲讲诗句的意思。 2.学习前两句。 (1)描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2)看到的:地白,你会想起李白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听到的:树栖鸦,为何呢?因为月光亮,鸦雀以为白天,所以 有叫声。但是,“树栖鸦”衬托出什么呢?(环境的宁静) 感受到的:冷露,感受到月夜的冷清,表示夜很深了。难道仅 仅是表现夜色冷吗?其实作者的内心也是如此之冷啊! (3)填空:记住描写的景物。 (4)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 了一层白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 了庭中的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 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 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 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 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 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 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5)小结:一二句写景。 3、学习三四句。 (1)“人尽望”作者由自己望月想到天下人都在望月,但心情是不 一样的。由写景到抒发自己的内心。 (2)诗意: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 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 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 的愁念会落在谁家。 (3)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明是自己在思人怀远,却偏 僻问“秋思落谁家”。言外之意是在望月众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就 是“我”了。作者将感情寄托于月亮,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之情。 (4)体会“落”的精妙。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 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 “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五、联想阅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 《长相思》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六、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七、诗歌写了哪个传统习俗? 了解中秋的历史和习俗 八、拓展阅读 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重阳节,挂菖蒲、艾草、登高等。 《元日》王安石,除夕,放鞭炮、贴对联、饮屠苏酒等。 九、板书设计 十、对比阅读 《迢迢牵牛星》与杜牧《秋夕》 《寒食》与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十五夜望月》与《明月何皎皎》 十一、课堂随练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西丽小学
    吴庆洲 2020-07-02 10:17:19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