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
一、 课标及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
相对高度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 从“识别”、“判读”、“估算”这些词可以看出,学生要达
到的学习程度是了解水平。
行为条件:这两条课标的行为条件分别是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在
地形图上”,有所不同,地形图不仅仅包括等高线地形图,有包括分层色色地
形图,显然后一条课标的条件范围更广。但无论是“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还是
“在地形图上”,都要求学生要用图。
内容要求:山峰、山脊、山谷、坡的陡缓、海拔与相对高度。
二、 教材分析及处理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启发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的
优缺点为主,第二部分通过学生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的生成原理、以及山
地不同位置等高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练习,实现课标“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要求。
不同类型等高线地形图的优缺点,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让同学通过课前
预习来自己完成学习,等高线上山峰、山脊、山谷的识别是课标所强调的内容,
需要重点来学习。
三、 学情分析
从认知的层面讲,七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形象思维相对逻辑
思维要发达一些。
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讲,经过三个月的地理学习,学生初步具有了使用地
图的能力。
四、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现有
知识水平以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找到本节课知识和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造
性的利用教材,让学生自己学会使用地形图,达到课标要求。
五、 教学重点难点
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峰、山谷、鞍部、陡崖。
2.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
3.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六、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课
播放《红河谷》片
段,并设问:1.这
是“蝴蝶图”吗?
2.那是什么呢?转
承: 2.就是借助这
些“蝴蝶图”,英
军侵入了西藏,这
些“蝴蝶图”上到
底隐藏怎样的秘密
呢?我们今天就来
学习《学看地形
图》,破解“蝴蝶
图”图的秘密。
观看影片,并思考。
通过电影来激发学生
学习地形图的热情和
使命感。
看模型,
认位置
展示模型上山地不
同位置,让学生形
成直观的印象
看模型,认位置
帮助学生形成山地不
同部位名称的形象认
识。
学原理,
找规律
利用模型,绘制模
型等高线地形图
看模型,学原理,
找规律
通过模型,理解等高
线的原理,总结等高
线定义、特点。
看图找规
律
引导学生,找到不
同部位在地形图上
的位置,并总结规
律。
结合模型,找到地
形模型上不同部位
在地形图上的位置
(包括陡坡和缓
坡),并总结规律。
学生通过在地形图上
找山谷、山脊、陡坡、
缓坡等,自己总结等
高线特点,达到课标
要求。
课堂练习,
巩固检测
让学生迅速完成学
案上相关习题
做学案,展示,说
理由
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检验是否达到课标要
求。
解密“蝴
蝶图” 展示蝴蝶图
观察蝴蝶图不同位置
代表的含义,找到电
影中蝴蝶图错误之处。
前后呼应,学以致用,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
应用到生活中。
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知识点
七、 教学资源
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幻灯片。
八、 教学评价
从活动参与程度、知识与能力达到水平综合评价。
九、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