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方丹琳
单      位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
上传时间 : 2021-04-09 08:20:26
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北师大附小 方丹琳教学设计).doc(294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0 0 类别 : 教案
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方丹琳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以了解我国的“世界 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此设计以为颐和园设计门票这 一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获得语 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目标】 1.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语言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能做到口里 读出文字之美,脑中能再现景物之美,心中能激起情感之美。 3.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在语言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感受颐和园景色的 美丽。初步学会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景物。 【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PPT课件及区分“滑”与“划”涵义的微课视频。 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制作成PPT,发送给老师,老师下载到教室的电脑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萌发美的向往 学生齐读课题: 18.颐和园 师:古往今来,颐和园以其无以伦比的园林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中外游客,被 人们誉为“人间天堂”。1998年 12月 2日,颐和园以“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 征”的崇高评价荣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大家想不想去颐和园 游玩游玩? 生(齐声):想! 师:那买张门票吧!(展示课件:一张不完整的门票) 这张门票有什么遗憾呢?你认为上面添加些什么呢? 生:把颐和园的景色印在门票上。 师:门票是景点精华的浓缩,要体现景点的最大特色,那么颐和园最大的特色 是什么呢? 二、整体把握,寻找美的特点 师:让我们就随着作者优美的文笔,走进颐和园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同时划出最能概括颐和园特点的句子。(学生们边读课文边画句子,然后举手回 答。) 课件出示: (1) 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2)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请读出颐和园的特色。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第二句。 男女生均在读的时候,均突出了“美丽”这个词。(老师板书:美) 三、品读课文,欣赏美的语言 师:颐和园最大的特点是美丽,那么在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十七孔桥 这些景点中,你觉得哪个景点最美,最想把它印在门票上呢?请默读课文第2、3、4、5 自然段,说说你的理由。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 眼睛。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们开始了自学,时而思考,时而批注。接着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生 1:我觉得长廊很美,值得把它印在门票上。请大家看:“绿漆的柱子,红漆 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这 么美的色彩,这么美的图画,游客们看了,心里一定舒服极了。 师:是呀,长廊分成273间,每一间横槛上的画都不相同,上面都有些什么画 呢? 生2:(打开了自己预习时做的幻灯片)我来向同学们介绍我搜集的长廊横槛上 图画,这幅画是《西厢记》里的内容,这幅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桃园三结义”, 哦,这是《桃花源记》…… 学生们看了不由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师:感谢你给我们带来长廊横槛上的图画, 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长廊独特的艺 术美。这种美是谁创造的? 生3:古代的劳动人民,他们中有许多能工巧匠。 生 4:不但长廊里有许多漂亮的画,而且“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 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你们想,游人 玩累了,坐下来欣赏风景会有这样的感觉,多好呀! 师:“神清气爽”是一种什么感觉,你们有过吗? 学生们有些茫然。 老师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一边展示长廊的图片,一边有感情地描 述:“十月的北京,秋风送爽,此时你正漫步在颐和园的长廊里,绿漆的柱子,红 漆的栏杆,抬头看横槛上一副副精美的金花彩画,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生机 盎然,再低头看看长廊两边绿树丛丛,红花灿灿,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坐下,昆明 湖徐徐吹来的微风让人心中犹然生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仿佛回到了童年那纯 洁无暇的世界,心坦然,人也舒畅。此刻感觉如何,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 吗?” 生 5:神清气爽。 生 6:飘飘欲仙。 生 7:心旷神怡。…… 师:好,能给人带来这样感受的美景当然值得印在门票上。 (展示课件:一张印有长廊风景的完整门票) 有学生提出佛香阁、排云殿有一种壮观之美,应该印在门票上,还展示了预习时 从网上搜集到的关于佛香阁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一张印有佛香阁风景的完整门票) 接着有个学生提出昆明湖值得印在门票上,他说:“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 面 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 湖像镜子说明水面很平,像碧玉那样透明说明湖水的水质很好。可见昆明湖很美。 师:想请大家帮我个忙,愿意吗?我有个学生去过颐和园,回来写了篇游记,其 中有这样一句:“正前面,昆明湖又静又绿。”我把它改成书上的这句了:“正前面,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 一点儿痕迹。”你能告诉他这样改的好处吗? 生1:课文中的句子比第一句好,它用了比喻句,非常生动,突出了昆明湖静和 绿的特点。 生2:因为第二句通过描写了游船、画舫的移动,在静中写动,更突出了昆明湖 的平静。 师:你的感悟很深刻。当时我的这个学生还不服气地说:“‘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滑过’中的‘滑’字写错了,应该是‘划船’的‘划’。”他的说法对不对? 学生们愣住了,一阵沉默之后,有人举起了手,但回答得不太准确。 (展示微课视频: “滑”是船桨在湖面轻轻地擦过,而“划”则是船桨插入湖 中留下痕迹。)学生们豁然明白。 老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生读得不是很好。 师:这么美的昆明湖,别吝啬你的喜爱之情。 生再读。 师:大家听,游船留下痕迹了吗? 大家都摇摇头。 又一学生读。 师:听着你的朗读,我的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逸之美。好,我们就把昆明 湖印在门票上吧。 (展示课件:一张印有昆明湖风景的完整门票) 有学生说十七孔桥很美,值得印在门票上。 师:十七孔桥的确很美,特别是栏杆上的石狮子形态不一,可惜作者没有具体 写出来。想象是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我们能想象一下这些狮子 具体的姿态吗? (展示课件:“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有的 ……有的……”) 学生写句练习,要求每个分句既要有现实的描写,又要有展开的联想。 生1: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低着头,好像在打 瞌睡; 生2: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张开爪子,好像想 要抓住猎物; 生3: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两只靠在一起,好 像在窃窃私语…… 师:听了你们这么精彩的描述,老师心中有了两个感叹号,一是你们的想象力 太丰富了;二是雕刻这些石狮子的工匠太了不起了! 十七孔桥具有雅趣之美,理应 印在门票上。 (展示课件:一张印有十七孔桥风景的完整门票) 四、课外拓展,促发美的体验 师:课文最后说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你还知道颐和园有哪些美景吗?请同 学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这处景色。 学生一边讲解,一边展示自己预习时所做的幻灯片,有听鹂馆、画中游、仁寿殿、 德和园等有代表性的景点。 五、读写结合,抒发美的情怀 师: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多彩的建筑,精美的文物陈设,杰出的造园艺术,充 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欣赏了同学们搜集来的这么多颐 和园美景,你想在这张门票上写句什么广告词呢? 生踊跃发言: 生1:颐和园,中国人的骄傲,北京人的自豪! 生2:颐和园处处是美景,欢迎您来游赏! 生3:去颐和园想象历史的存在。 师:作者在文中向你推荐了颐和园—— 学生齐读: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当我们神游颐和园之后,现在你会怎么回复作者呢? 生1:谢谢作者,你给我们写了一篇这么美的文章。 生2:我一定了亲自到颐和园去玩玩。 生3:我要向你学习多留意观察,写出优美的作文。 【作业设计】 准备中国的“世界遗产”导游解说比赛。 要求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搜集相关介绍材料,模仿 导游进行解说,并配以相关的PPT展示。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 艺术美 壮观美 静逸美 雅趣美 长廊 佛香阁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一、用有目的的搜索来培养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时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查 找、评估、利用、传达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预习时针对课文中自己 感兴趣或不太理解的内容,运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正视 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这是信息技术进入学科的优势所在。 为了进一步论证到长廊具有“艺术美”,学生就能打开了自己预习时做的幻灯 片,向同学们介绍搜集到的长廊横槛上的图画;为了论证佛香阁具有“雄壮美”, 学生们展示佛香阁相关的文字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快速阅读、大量阅读与提 炼要点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而这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二、用有针对性的微课来突破学习重难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 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学习难点、易错点、要点,短小精 悍的微课往往能取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这句中,为什么应该用“滑”,而不是 “划”,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甚至认为“滑”字用错了。老师 适时出示微课视频,这样使学生将抽象的词条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画面,难点很 快就迎刃而解。 这样的微课不仅直观实用,而且节省时间,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了 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用多媒体的情境来丰富语言感知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 慧的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 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可以为阅读 教学创造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 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如为了帮助学生找到“神清气爽”的感觉,老师借助语言描述和音乐图像创设了 神游长廊的情境,意在调动学生多器官的协同感受,达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 会其境的境地,学生头脑中的词汇很快被激活,语言的内化与运用训练达到了“环 环不留痕迹,但又处处见用心”的效果。 积极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 整合,合理地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做到会用、善用、巧用信息技术,才能使 走进语文课堂的信息技术作用最大化。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
    方丹琳 2021-04-09 08:20:2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