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
前海学校小学部 陈宇 王艳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规定,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既是培养学生阅
读兴趣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加阅读量的必需途径。
2、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基本选择的是单篇短章,五年级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
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精读与略读的方法。选择《城南旧事》一书作为整本书阅读
的材料,既考虑到它是课文《童年 冬阳 骆驼队》(部编五年级下册)的拓展阅
读,易于激趣;又兼顾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拓展运用,深浅适宜。
3、整本书阅读——《城南旧事》的教学共分三课时完成:
1、读前导读课:让学生明确读整本书与读教材中课文的异同;通过游戏活
动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2、读中推进课:根据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可能出现阅读疲劳期(读至
整本书一半的内容)时,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交流和推进,掌握学生的阅
读速度、阅读深度以及阅读维度,并采用归纳、类比、猜测等方法,鼓励和激发学
生读完整本书的热情。
3、读后交流课:教师通过话题引领,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展语言、锻炼思
维、丰富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提升阅读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体会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形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
2、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个性阅读体验,积累阅读经验。
3、在读书过程中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读前导读课
【课时目标】
1、通过了解《城南旧事》一书的封面、序言、目录、插图、作者简介等部分,使
学生分辨阅读整本书与阅读教材中课文的不同。
2、选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段落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堂
中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至整本书阅读之中。
3、利用游戏活动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4、制作读书进度计划督促完成自我阅读整本书。
【教学过程】
1、走近整本书:比异同 。让学生发现整本书与语文课本中课文的不同。
整本书和课本相比:1、插图多。2、事件多。
3、篇幅长。4、人物多。
二、走进封面及插图:聚焦学生关注点,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1、看一看——看封面寻宝
问题1、封面几种颜色?
问题2、封面最先吸引你的是什么?
问题3 、封面所画的图给你什么感觉?
问题4、用一个形容词说出来封面的感觉?
2、谈一谈---读书名,对照封面设计图。试着讨论其关联性。
问题1、封面设计图案符不符合书名的感觉?
问题2、封面设计图案所用的色彩符不符合书名的气氛?
问题3、看到封面你会先注意到书名还是图案?
问题4、封面这样设计好不好?
3、画一画——根据书名重新设计一张封面
注意事项:
问题1、图案是否合乎书名?
问题2、书名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问题3、 应该使用哪些色彩来呈现书名给人的感觉 ?
1、翻一翻—— 看插图:了解插图作者。
读简介:走进文字作者。
5、填一填——完成参考表格(我对封面的评论)
三、走进序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迁移阅读方法
1、说一说:从序言的哪一句可以知道。
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
问题2、本书的主角?
问题3、这本书花多少时间写成?
问题4、作者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以后得到什么想法?
2、找一找:要求 1、发一张白纸,写上书名。
要求 2、根据序言,凭直觉找出跟本书有重要关系的线索
要求 3、将它们一一写出。
3、圈一圈:分类整理这些凌乱的线索。
要求 1、人名圆形圈起来。
要求 2、地名三角形圈起来。
4、谈一谈:本书可能内容。
问题1、这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
问题2、书中人物会不会很多很复杂?
问题3、书中会不会有人物死亡?
问题4、书中主角的个性可能是什么?
问题5、故事的背景年代为何时?
问题 6、本书的地点可能在哪里?
问题 7、本书是悲剧还是喜剧?
问题 8、本书是否是作者亲身经历的?
1、学一学:阅读方法。
“说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
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
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透过文字体会英子的性格特点:天真可爱、纯真无邪、热爱生活的英子。
5、记录:选出一位孩子将全体的讨论简单记录下来。
等到读完这本书后,再拿出来对照,看全班的预言准确度有多高。
四、走进目录:梳理写作脉络,激发阅读欲望。
1、读目录,找一找。
人名:
问题1、书中人名几个?
问题2、书中谁是主角?
问题3、书中这些人名是男是女?
问题4、这些人的年龄多少?
问题5、人物是什么职业?
地名:
问题1、本书故事在什么地方?
问题2、本故事是国内还是国外?
问题3、本故事是城市还是乡村?
问题4、本故事地方特色是什么?
2、简单记录结果----读完本书再看表格
五、走进情节:实现学生自我阅读管理。
1、做一张阅读进度表张贴在教室明显处。
2、学生随时在表上做记号:老师定期提醒,表扬读的快的,督促读得慢的
读中推进课
【课时目标】
1、根据学生《阅读进度表》掌握学生对自我阅读的管理情况,通过学生星级
自评,鼓励学生完成后续阅读。
2、通过分享读书收获、交流阅读方法,了解学生阅读深度;分别从人物情
感、人物特点、社会生活以及作者的语言风格等多维度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有
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3、采用讨论、猜测等方式激发后续阅读欲望,激发孩子把整本书读完,并
且能够关注个性的阅读体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趣猜人物,分析人物特点
课件出示人物特征,学生猜描写的是哪个人物。(生抢答,师出示人物图片)
惠安馆的“疯子”——秀贞
井边的小伴侣——妞儿
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北大学生——德先叔叔
斜着嘴笑的——兰姨娘
藏在草堆里的小伙子——厚嘴唇的青年
骑着毛驴与丈夫回乡下的是——宋妈
二、交流感受,体会人物感情,了解社会背景
1、谈一谈:
让我最敬佩的人,我要办什么奖给她。
我最咬牙切齿的人。
让我最感动的一幕。
最快乐的一幕最悲伤的一幕。
2、演一演:
书中出现的人物中,谁和我最像,模仿一下具体情景,
书中最适合表演的一幕——英子和妞第一次见面
3、问一问:
书中最不容易懂的部分?
书中人物的童年与我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4、议一议:
话题一:秀贞疯不疯?
话题二:小偷是不是坏人?
三、身份互换,体验作者表达风格。
1、征求一位孩子扮演此书作者发言人,接受所有同学的发问。
2、说明发问内容以书中内容为主----例如:写作背景, 此书情节不明白之
处 , 对书中角色的疑问。
3、发言人可以依自己读后的心得发表或加入自己的看法。
如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寻求帮助,换另一人。
四、自主提问,尊重个体阅读体验。
1、请学生在家里准备一则《城南旧事》讨论题目并准备一样礼物(自制卡
片)写在一张纸条上投入两个箱子里。
2、讨论开始,大家轮流上台抽题目,抽中优先答题(答出抽礼物),无法
作答寻求帮助。
五、布置任务,完成后续阅读。
1、做“书的明信片”。
2、做“我的小书”。
3、提“三个愿望”。
读后交流课
【课时目标】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广阔
的交流空间,展示各自阅读收获。
2、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适时推介其他整本书阅读书目。
3、巩固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书的明信片”,展示阅读收获。
1、准备空白卡片。
2、正面把书中最精彩的一幕画下来。
3、背面设计明信片的格式,送给朋友或家人。
二、交流“自作小书”,尊重学生阅读体验。
1、阅读完一本书,指导学生做一本自己的书。
2、自己的书可以是“改写板”“精华版”“心得板”。
3、“改写板”阅读完一本书,将它内容加以改写:改结局、改主角性别、添
加故事情节。
4、“精华版”是将原著浓缩(缩写)。
5、“心得板”是将阅读心得分为几部分,做成不同的页码,装订成书。
三、即兴感言,提供交流空间。
1、阅读完《城南旧事》后,请全体同学一起完成感言。
2、老师说出第一句对此书的感言(例如:我自从读完这本书---)拿一支笔
说完传给下一位接句子的人。
3、接到笔必须说上一句,说出第二句感言(例如:自从读完这本书,我就
失眠---)。
4、以此方式(可自动拿笔抢答)。
5、结束后,写接龙似的心情。
四、开放教学,养成阅读习惯。
1、读完一本书(现在我是魔法师,可以让每个人完成对本书的三个愿望)
2、请同学们把对书的三个愿望分别写在三张纸条上,三个愿望可能是:
希望本书改变情节;
希望本书角色改变的地方;
希望作者补充的地方;
希望自己成为书中的人物;
希望自己遇到书中所说的遭遇。
3、将这些“希望”投入魔法箱。
4、抽出三个愿望讨论方向:
方向 1、愿望可不可行?
方向 2、如何实现这个愿望 ?
方向 3、如果愿望实现?
方向 4、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五、拓展阅读,保护学生阅读兴趣。
1、拿出读前导读课“目录简单记录表和序言记录表格”看一看——谈收获。
2、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
3、制定阅读进度表。
4、推荐萧红的《呼兰河传》或林海音《北平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