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课标
- 下册
- 七 认识图形



课题 第一课时 认识角
教材分析 “认识角”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了
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
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
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
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学生
首次研究角,暂时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
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联系生活
实际建立有关角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
与生活中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
角算。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观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建立起角的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教具三角尺一套
教学过程设计(第_1_课时)
教学活动一: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在图形王国中认识一位新朋友,
(教师板书单元题目:七、认识图形)请同学们在
图中找出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找出图形后,指名回答。(有三角形、长方形、
椭圆形等)
师:在有些图形中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它也是一
种图形,它叫“角”。(教师把板书补充完整)你
能在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独立观察找“角”,教师请同学到电脑前指
“角”。学生指出后,教师利用电脑演示从图中抽
出“角”。
(创设小房子的情境找“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
中存在“角”,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使学生经历从
图形中抽象出“角”的过程,通过观察,能初步感
受到“角”的样子。)
(二)指一指:初步认识“角”
1.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角”。
学生试着指出“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
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教师示范指,注意动作强调从顶点开始。
(引导学生正确指出“角”,为学生独立画“角”
做好准备。)
教学活动二: (三)画一画:了解“角”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1.学生试画
师:你能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画在纸上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角”,教师注意巡视,发现学生
的不同方法。
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吗?
生1:我把三角板放在纸上,沿着它的两条边描。
师:你是利用三角板把“角”描在纸上,还有谁也
是这样描的。
学生大多数都是借助三角板描出一个“角”。
生2:我看着三角板上的“角”,自己画出来的。
2.教师示范 (1)描“角”
师:有同学用三角板描了一个“角”,请你仔细看
老师描,从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的边描一条直直
的线,再从这个尖尖的点开始,贴紧它下面的边描
一条直直的线,这样就把这个“角”描下来了。
师:请同学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们把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大家知
道了“角”各部分的名称,一会儿看看谁会用。
(借助三角板引导学生描出一个“角”,可以使
学生经历从图形中抽出“角”的过程,同时体会
到三角形与“角”之间的内在联系。)
(2)画“角”新 | 课 | 标 | 第 | 一 | 网
师: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画一个“角”。(教师
指着黑板说)我把“角”画在这儿,就先点上一
个点,(教师边说边点)它就是“角”的——顶
点。(教师故意停顿,请同学回答,强化学生对
名称的记忆。)再从顶点开始,用尺画一条直直
的线,它就是“角”的——边,(教师仍然停顿,
请同学回忆并说出名称)还从顶点开始再画一条
直直的线,它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在学生
说出“角”各部分名称的同时,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由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就组成一个
“角”。(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角”,使同
学通过观察教师的手势,再次感悟出什么是
“角”。)
(3)表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呢?从“角”上面的这条边到
“角”下面的这条边画一条弯弯的线,它就表示由
这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现在有两个
“角”,为了清楚的表示是哪个“角”,我们可以
给“角”编编号。(教师边说边给一个“角”编上
1号,学生自觉想出另一个“角”要编 2号。教师
再介绍“角”的符号,并板书)
师:请同学观察“角”的符号像什么?
生1:它像一个小小的角。
生2:它像我们美术课上画的鼻子。
生 3:它像写4的第一笔。
生 4:它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
(教师请同学观察并想象,帮助同学记忆
“角”的符号。)
师:注意“角”的符号下面的线是平平的。
3.学生再次画“角”
请同学对比自己画的“角”,再次画“角”,画好
后要边指“角”边介绍,讲给小组同学听。
(四)摆一摆:感受影响“角”大小的因素
1.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请同学用两根小棒做一个会活动的“角”。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制作情况,
等学生做好,要求都把做的“角”举起来,并指出
“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大一些吗?
学生听到老师的要求后,兴致很高,很多同学
马上就把“角”变大了。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1:我拿着“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
“角”就变大了。
生2:我和他不同,我只动了“角”的一条边。
师:你能把“角”变得小一些吗?
学生操作后,请同学汇报,说说你是怎样把“角”
变小的?
生:把“角”的两条边往里推,“角”就变小
了。
师:通过玩活动“角”,你有哪些发现?
生1:我发现“角”有大有小。
生2:我发现把“角”的两条边往外一拉,
“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往里一推,
“角”就变小。
听了生2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满意的点点头,
看起来很多同学都同意生2的说法,同学们已经悟
出“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只是在用语言叙述时
还有困难。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角”的一条边慢慢展开
使“角”变大,再逐步变小的过程,结合电脑演示,
教师说:同学的意思是说,“角”的两边叉开的越
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
小。
2.感知“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
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活动角捏紧,(教师
用活动角摆好一个“角”,请一位同学固定“角”
的两条边叉开的角度,教师把“角”的两条边分别
延长)大家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两边叉开的大
小没有变。
生2:“角”的两条边都变长了,“角”的大
小没有变。
教师利用电脑演示,请同学再次观察、体验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活动三: (五)比一比
师:我们已经知道“角”有大有小,有一组
“角”朋友为了比出大小,争论不休,同学们愿意
帮助它们吗?
师:请每位同学把 5个“角”摆好,仔细观察。你
认为哪个“角”最大,(教师请同学选出最大的
“角”并举起来)互相看一看是几号“角”。
生:4号“角”。
师:为什么4号“角”最大?
生:4号“角”的两条边叉开的最大。
师:你能找出几号“角”最小吗?
学生自己观察,找出最小的“角”,教师请同学说
说为什么 2号“角”最小?
师:剩下的1号、3号、5号“角”,你能看出它
们的大小吗?
生:2号“角”、4号“角”的大小很明显,1号、
3号、5号“角”的大小很接近,看不出它们的大
小了。
师:请同学自己想办法,比一比1号、3号、5号
的大小。
学生自己动手比较,教师请同学汇报。
生1:我比1号“角”和 5号“角”,我把它
们的顶点对齐,5号“角”的两条边在外边,所以
5号“角”大。
生2:我比1号“角”和 5号“角”,也是 5
号“角”大,我还把一条边对齐了,看另外一条边
就可以了。
师:生1比较方法是把顶点重合,生2比较方
法是把顶点和一条边重合。
生 3:我是用直尺量的,我用直尺量1号
“角”的开口是21mm,5号角的开口是22mm,所以
5号“角”大。
教师征求同学的意见,显然同学都认同生 3的
方法,于是我用活动角进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
师:请同学看,这个角的开口,(教师由
“角”的顶点处指起,请同学观察“角”的开口越
来越大)都是一个“角”的开口,它们一样大吗?
请同学思考,1号“角”和 5号“角”的边不一样
长,我们量它们的开口比大小,你们认为公平吗?
师:请同学都比比看。
同学自己把1号“角”和 3号“角”的顶点和
一条边重合比大小,这时许多同学露出惊奇的神情,
“它们真是一样大”。此时,再一次使同学认识到
“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六)找一找: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
都有角。今天我们身边的许多物体上就有“角”,
你能找出它吗?并请你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独立观察后,在全班汇报。
生:桌子上有角,这是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后学生再找“角”,已经能很清晰的找到
一个面上的“角”了,更加接近数学中所说的
“角”,不再是随意的立面上的“角”。
(七)全课小结:师: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角”。
生2:我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生 3:我知道怎样比“角”的大小。
板书设计 略
作业设计 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突出重点上,如在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上
还要再进行强化,可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进行记忆,可以以儿歌的形式如:今天我们把角学,
角的形状都知道;直直的线是两条边,尖尖的地方
是顶点,或者运用儿童其他喜欢的方法进行有效记
忆。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