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黎丽雅
单      位 : 南山区第二外国语…
上传时间 : 2021-05-27 17:21:47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docx(1.33M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0 0 类别 : 教案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学段年级 八年级下册 学 科 历史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说明 1课时 教师单位 学府中学 教师姓名 黎丽雅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 8课,单元主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内 容主要为上承“伟大的历史转折”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及改革开放决策,下启对外开放 这一内容,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图中的绿色部分为本堂课内容,这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思想解放之后国内进行的改革,为对外开放奠定一定的物质与制度基础。 本课分为三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 的改革开放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开始,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先从国内农村开始 的,试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改革在农村获得 成功之后,为继续深化城市改革打下了基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是增强企业活力。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决定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协调 发展和高速增长。 思维导图 1 改革开放的具体内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情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八年级的孩子来说较为抽象,20世纪 70-80年代的经济制度改革对于 21世 纪出生的孩子来说距离遥远,因此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距离遥远的经济制度拉近他们的生活。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归纳与总结能力,但却不够系统,因此本节课需要建构知识体系 以帮助学生获得具体化的理解。 【课程标准要求】 1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 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发生于小岗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了解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史料,提高理解与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归纳与梳理,提升学生的总结 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高分类与整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信息,提升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思维导图的分类与归纳,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历史材料、历史故事以及历史视频感受国家改革的艰难与发展,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 活;感受国家改革曲折探索的艰辛,体会改革者的勇气与魄力,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历 史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思维目标 1、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提取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得到提升。 2、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思维导图 2 改革开放 的具体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逃港》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材料一:当时广东宝安县贫困落后,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是 0.7到 1.2元,而对岸一 河之隔的香港农民劳动一天的收入是 60-70港币,两者差距竟然有 100倍。——林天宏 《人民会用脚投票》 、 讲授新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是村、组)承包土地等生产 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百度百科 特点:“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实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 3 家庭联产承包制内涵 【设计意图】 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从人物、特点以及实质等方面让学生能够充 分地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凤阳的原因? A:根本原因 材料二:《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三:从 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开始到 1978年,25年中农村回销和城镇供应两 项,共用去粮食 15.4亿万斤,而同期向国家交、售粮食 14.2亿万斤,堂堂一个农业县, 几十万农 民干了 25年,没有贡献反而调进 1.2亿万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 第四卷 改革与巨变——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1977- 1982年)》 B:历史原因 材料四:1960年,全县粮食总产仅为 9506万斤,比 1949年的 9982.8万斤还下降 5%……因为粮食的减少还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致使凤阳县的人口总数在 1958年 至 1960年期间减少了 9万人。在这种困境之下,凤阳于 1961年 3月开始实行责任田。 当年凤阳粮食相比 1960年增长 33%,为 1.3亿多斤……但 1962年下半年被强行终止。 从此责任田就一直留在凤阳人民心里。 ——《起源——凤阳大包干实录》 C:直接原因 材料五:1978年凤阳遭到长达 5个月的干旱,6000多万亩农田受灾,400多万人口的 地区人畜用水发生困难,全县 44个公社,减产 2成的 14个公社,减产 4成的 17个公 社,减产 6成的 13个公社。粮食总产比去年减产 14000万斤左右,受灾人口 28万人, 其中 11.5万多人口粮只能吃 130多斤,全县需要国家供应粮食 7000万斤左右。安徽 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省常委会议上提出“集体无法种的,也可单独划出一定数量耕地借 给社员种。” ——《起源——凤阳大包 3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干实录》 归纳与梳理: 思维导图 4家 庭联产承包制发生在凤 阳的原因 【 设 计 意 图】 利用四则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材料阅读,通过史料的分析与概括,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 力;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增加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梳理与总结知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开始的? 展示一份生死契约,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死契约的历史故事,感受凤阳人民的穷苦 辛酸生活与胆魄。 【设计意图】 通过历史故事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到凤阳人民的艰辛生活,也感受到他们因吃饱饭而突破牢笼 的胆魄与勇气,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意义。 材料六:1978年以前,生产队生产的粮食每年应向国家交 1800斤,小岗一年都没有 交过。但是在 1979年小岗产出 18万斤粮食,当年就把国家的粮食任务完成了。1994 年 3月 4日《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在史诗中裂变的小岗村》中这样讲道:“1979年秋 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 1978年的 3.6万斤猛增到 13.2万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 22 元跃升为 400元”。 师概括:从材料六中可以看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 村劳动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 5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第一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可视化的 知识网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为何改?背景 1: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材料七:原宁江机床厂厂长刘伦宝回忆 1979年为争取在《人民日报》刊登第一则广告, 在国家物资总局一负责人办公室里,与该负责人进行的一次耐人寻味对话: 负责人:刘厂长,你看过马克思的著作没有? 刘厂长:看过一些。 负责人:那你知不知道机床是生产资料? 刘厂长:知道。 负责人:马克思说过生产资料不能随便买卖,你知不知道? 刘厂长:知道。 负责人:那你们为什么要登广告销售机床呢?……你们……是不是要向马克思挑战呢? 刘厂长:你句句不离马克思,难道每件事情都需要马克思说了才干?马克思知不知道 宁江厂要从江苏南京迁到四川灌县来?马克思知不知道很多地方要我们的机床,我们的 机床又不能卖? ——《华西都市报》 2008年 3 月 24日 学生活动:请学生分别扮演人物角色进行对话,代入历史角色,感受体制与思想的僵化。 师:从材料七概括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哪些问题? 生:略 师:第一,政府管企业太多太死;第二,销售模式单一;第三,思想僵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尽 管已经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因为体制尚未改变,所以导致人们的思想也并没有得 到真正的解放,因此,落实思想的引导需要有制度的保障。 背景 2:企业内部情况 材料八:三十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 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5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材料九:展示图片 师概括:第一,职工 积极性不高。职工积极性不高的主 要原因是受“平均主 义”的影响,干多干少一个样。第 二,企业管理松懈。 主要是因为经济效益不好,体制僵 化导致从领导干部到 基层都无法拥有活力。 【设计意图】 通过采用一些生活化的历史对话、历史笑话、工厂规定等学生能够理解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帮 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上世纪 80年代企业和工人的尴 尬,进而引发改革的必要。 (2)怎样改? 根据以上问题,国家提出了以下措施: 思维导图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对策 经过这些改革之后,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 入都比 1978年翻了一番。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第二个重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可视化的知 识网络。 过渡:播放视频《邓小平南巡》,20世纪 80年代末,许多人抓住姓“资”还是姓“社”的问 题,反对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背景之下,邓小平进行了南巡。 6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八:1992年 1月至 2月,邓小平以 88岁高龄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视察,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义看,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提问:从材料八中我们应该如何概括与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思维导图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第三个重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可视 化的知识网络。 师: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后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中 国经济逆袭史”感受祖国经济的发展与日益强大。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中国经济逆袭史”中的动感音乐与恢弘的画面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达到家国情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总结: 7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思维导图 8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快速整理知识,培 养学生的整体框架意识。 【作业布置】 可选择一个切身体会的专题,向亲朋好友谈话、走访相关部门,设计调查问卷或录制介绍改 革开放成果的小视频,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8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思维发展型课堂”要素分析】 一、问题情境 课堂中的历史故事也采用了思维导图的梳理与概括方式,问题式导入,故事过程层层深入, 按时间与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陈述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逻辑发展能力; 二、认知冲突 1.将本课堂知识分为问题导入、教学过程、课堂总结三部分完成,做到课堂流程的完整性; 2.通过问题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学习经济体制的概念、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意 义等,将思维导图与历史学习方法相结合,清晰明了,层层递进,逐步升华。 9 / 10 “思维训练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思维发展型课堂教学设计 三、思维可视化 利用思维导图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地点、产生于凤阳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城市经 济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构建内容完整、 层次清晰的可视化框架。最后通过课堂小结将内容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可视化。 四、变式运用 结合历史学习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概括、梳理、整合,通过农村、城市、全国的改革顺序, 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由试点到全国改革,层层递进。 10 / 10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