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公开课教学设计
——曾繁英 2020.12.22
一、设计思想
《荆轲刺秦王》是古代记叙散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让学
生深入体验荆轲的行为和性格特征。
二、教材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
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
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
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
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三、学情分析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实在民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作为高一的学生必然
也有所耳闻,但对故事的具体原因,情节以及结局,人物等了解不深,只有一
个模糊的映像。对荆轲的形象了解也很片面,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
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的阶段,对文言的知
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多,因此文言知识的解读也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目标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指示,“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文言
文”。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
下: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
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
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1.对文章叙事脉络的概括。2.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难点: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朗读指导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体验法
七、课时安排:4课时
八、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生字词,分角色背台词。
2.教师准备课件、教案等。
九、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 略
第二部分(3-9)
(一)检查复习:请同学来复述故事内容。
(二)整体感知
听 3-9段朗诵,识记重难点字词,理清课文内容
(三)文本探究
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个准备,可以划分为哪些场面?这几个场面
中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行刺准备包括四个场面,其中取樊将军人头是详写;另外两件事,买匕
首和找副手,是略写;地图是现有的,所以未提。易水决别详写。
突出人物性格的就详写,其余略写。
2.荆轲私见樊於期,提出了三个问题,请大家找出来,思考这三个问题为何能
让樊将军慷慨献身?
3.易水决别场面。重点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9、10自然段。
(1)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明确: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2)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
①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
慨悲歌;
③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
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分角色表演求取信物和易水决别部分,提问:
樊将军自刎这一举动显示了怎样的性格?
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
二部分教师小结
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
五个场面,其中荆轲与太子丹有三次分歧。这些分歧既表现了荆轲的足智多谋,
果敢勇决,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