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盐和化肥》-翁曼-20210528.docx(29.7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问题化教学设计模板
所在学校 育才三中 授课教师 翁曼
学科(版本) 化学人教版 年级 初三
章节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
课例名称 如何得到一瓶“NaCl”?
教学环境 希沃软件、ipad、powerpoint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过滤和蒸发的基本操作以及注意事项;
(2)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去除粗盐中杂质,归纳出混合物分离的方法并总结出除杂的
一般思路,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酸碱盐知识综合灵活应用
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除去杂质离子的过程,归纳总结形成,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将生活中常见物质(混合物)转化为实验室用纯净物的过程,引
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化学学科是息息相关的,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兴
趣;
(2)在发现问题后,收集证据,利用科学探究解决问题,体验探究的
乐趣,解决困难的成就感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难
点
措施
1. 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
重点:
(1)粗盐提纯的过程以及过滤、蒸发基本操作要点、注意事项;
(2)杂质离子的去除
难点:
杂质离子的去除
突破教学难点的措施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学情分析
1. 学生学情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是针对已经学习了九年级上下册化学的
出初三学生进行教学。虽然已经学习过《盐和肥料》这一单元,对于
物质的除杂有了初步了解,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除杂化学模型,没
有清晰的做题思路和方法,全凭做题经验套解习题。
学生已经接触过生物、物理等需要进行科学探究的学科,但是
在在实验探究方面,“设计实验方案、实施方案、实验操作”等能力
均有所欠缺。
另外从学生心理年龄和心理特点上看,初三学生好奇心强,对
于化学这类能有明显变化的学科其实内心还是充满了好奇。具有求知
欲和表现欲。
2. 学生前测结果与分析
在设计本节课之前,在班级利用对应习题进行了前测。包含三道
选择题、一道科学探究题、一道化工流程题目。
(1)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把握教学起点
经过前测,我们知道了班里学生能做全对的仅有2人,其余学生
则只均无法做到全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物质的除杂没有
深刻理解,并且熟练运用相关除杂知识。
(2)发现学生的共性特点,调整教学重点
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在设计方案题目的解答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许多学生根本无法理解题意,自然也就无法填上正确答案(出题者希
望答题者填写的答案)。并且除杂过程中容易犯一些小错误,容易在
除杂过程中引入新的杂质,或者除杂过程中将目标产物也一并消耗掉。
这些是这个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于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就
相应落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之上。
(3)展示示学生的认知差异,落实教学分层
从前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个班学生的思维差距较大,最好的
学生已经完全可以理解题意、联想教材中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并进行分
析推理,填写出对应答案。但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这其中某个环节失
分。
通过前测,能够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学习之前的各式各样的思维,
也就是为教学如何展开,课堂的分层如何实施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学
困生在这堂课上如何学习,给他们以什么程度的指导,要达到什么目
的等,都通过前测能够更精准的实施。
教学资源使用 PPT、视频、图片、实验药品等
教学过程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教学流程(此栏中子表格的具体格式非固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动):
核心问题设计情况
教学任务一 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过滤
教学目标 1.学会除去少量粗盐中的难容性杂质的方法。2.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核心问题
是何问题 为何问题 如何问题 若何问题
1.实验中多次
使 用 了 玻 璃
棒,请归纳各
个步骤中玻璃
棒的作用;
1.实际产率一
般会比理论值
要低,请分析
原因;
教学任务二 可溶性杂质的去除
教学目标
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
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
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
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核心问题
是何问题 为何问题 如何问题 若何问题
1.总结以上方
案,你能总结
出什么共同点
吗?
2.通过步骤一
二三,我们得
到的就是纯净
的氯化钠吗?
1. 同 学 们
觉 得 该
同 学 的
方 案 可
行 吗 ?
为 什
么?
1 同学们觉得
该同学的方案
可行吗?为什
么?
2. 那 么 过
量 的 盐
酸 如 何
除 去
呢?
1. 如 果 采
用 方 案
一、二
三 会 有
什 么 结
果?
2. 每 次 加
入 试
剂 , 你
认 为 应
该 是 过
量 还 是
少 量 ?
会 有 什
么结果?
任务三 分析总结,构建化学思维模型
教学目标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
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
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
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
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
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灰色表格可酌情增减,请勿修改蓝色部分)
具体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导入】视频
【提问】同学们,
本节课课题为《如
何 得 到 一
瓶“NaCl”?》,
你们有注意到吗,
氯化钠是化学式,
这代表着什么?
【进一步提问】日
常人们如何获取到
氯化钠呢?
【分析】我们知
道,直接晒盐得到
的是混合物,那么
如何将一种混合物
转化为纯净物,是
我们今天要探究的
问题。
【提问】混合物中
含有多种杂质,如
何进行分类?
【板书】杂质的分
类
【引导】也就是
说,我们今天的有
两个任务,分别是
难溶性(泥沙)、
可溶性杂质(离
子)的去除
【观看视频,思考】
【回答】它是纯净物。
【回答】晒盐。
【回答】难溶性杂质和
可溶性杂质。
【抄写板书】
1.复习难溶性杂质
去除的流程;
2.理解混合物中杂
质的分类以及去除
方法;
教学环节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一 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难溶性杂质的
去除
【布置任务】请同
学们翻开学案第一
页,填写任务一部
分的内容。计时三
分钟,开始。
【校对任务一第一
部分答案】
【填写学案】
【校对答案】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过渡】可以看出
同学们对于过滤的
流程已经很熟悉
了。
【提问】我们知
道,理想很丰满,
现实往往很骨感。
实际产率一般会比
理论值要低,请分
析原因;
【提问】中多次使
用了玻璃棒,请归
纳各个步骤中玻璃
棒的作用;
【回答】
【记笔记】
沙场练兵
【展示选择题】
【小结】由此,我
们从粗盐,经过溶
解、过滤、蒸发等
步骤得到了精盐。
那么下一个任务就
是可溶性杂质离子
的去除。
【思考,回答问题】
任务二 可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方案设计、
展示
【介绍】精盐一般
含 有
MgCl2、CaCl2、Na
2SO4等杂质离子。
【提供药品、实验
仪器】现在桌面上
摆着精盐,以及有
可能用到的化学试
剂。
【布置任务】请同
学们自行填写学案
的任务二部分,设
计实验方案,计时
四分钟,待会请同
学上台展示。
【填写学案】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
探究方案的设计,
动手进行实验操作,
提高实验技能
方案对比、分
析
【引导】同学们觉
得该同学的方案可
行吗?为什么?
【三者对比】总结
以上方案,你能总
结出什么共同点
吗?
【学生展示方案】
同学一 :
同学二:
同学三:
【对比、分析】钡离子
必须在碳酸根之前被加
入。
“有对比才有伤
害”通过对比方案,
并且亲身进行实验
验证,不仅提高了
实验操作能力,还
能够自己某一个方
案究竟哪里不足。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提问】每次加入
试剂,你认为应该
是过量还是少量?
【分析】是的钡离
子作为重金属离
子,如果没有彻底
除去,被人体摄入
后有很大危害。所
以一定要彻底除
去。
【提问】通过步骤
一二三,我们得到
的就是纯净的氯化
钠吗?
【追问】那么过量
的盐酸如何除去
呢?
【布置学生实验】
下面,请各组同学
选定任意一个方
案,进行实验,制
取纯净的氯化钠固
体。
【回答】过量,保证杂
质离子被彻底除去。
【回答】没有,还要加
入盐酸,除去杂质。
【回答】氯化氢易挥
发,后续蒸发过程中会
挥发掉。
【小组实验】
教学环节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构建思维框架 【分析、板书、总结】 【笔记、分析】
通过思维导图的模
式,构建物质除杂
的化学思维框架。
(灰色表格可酌情增减,请勿修改蓝色部分)
教学反思
深圳市南山区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指导项目(南山二期)
请从教学设计理念、目标达成情况、课堂教学行为数据、教学问题设计等多个角
度撰写
本节课基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并且以以问题化学习为中心,以
图式建构为学习机理,以信息化支撑为技术条件的有效整体。它们共同为促进自主的学
习、整体性的认知、学习的迁移、提高元认知的水平,发挥作用。
根据适应性教学设计理论(adaptive learning theories),通过“学情分析”,
对学习、认知、环境进行分析,开展建立在学生现有的学习需要基础上的教学。 使学
习者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使学习环境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匹配。
基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the target-lead teaching theories),通过 “课标分
析”、“教材分析” 和“学情分析”制定本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并 以教学
目标为基础,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效率是否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能够起到很好的引
导作用。因此,做好课堂“四何”问题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点。
什么是“四何”问题?“四何”问题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提问方式的分类,包括
“是何”“为何”“如何”“若何”四类。“是何”问题指向事实性问题,主要了解学
生对事实性问题的掌握情况;“为何”间题指向原理、法则、逻辑等,主要了解学生对原
理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问题指向方法途径、状态等,主要了解学生对策略性知识
的掌握情况;“若何”问题指向条件变化产生的新结果,主要了解学生对创造性知识的掌
握情况。四和问题有利于分阶段分阶级对学生进行培养,保证课堂的丰富性和活泼性。
通过利用课堂即时题目训练和学案的填写、分享,可以获得即时的目标达成情况。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节本节课进度和难度,调节后续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面,基于学生本身对于除杂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和理解的学情,本节
课更多倾向于引导学生在流程中完成任务,将知识目标的达成转化为任务的达成,不再
是知识点的简单理解和掌握,更多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同时拉近了
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在将来可以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并且形成终身
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
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
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
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
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