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1-25 14:04:10
[教学设计]《声音的强与弱》-韦三华-20201221.doc(55.4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附件 3:教学设计与教师信息表(下一页) 教学设计与教师信息表 教师姓名 韦三华 教龄 4 课例名称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 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 措施 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 难点 :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声音有强有弱,也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 的强弱不同,建立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 了观察细微现象的能力,也能对比不同信息,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本节课教学问题系统设计 环节一教学目 标 聚焦 环节一问题 记忆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 (1)听一段音乐。 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教学目 标 探索 环节二问题 记忆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 (1)发出强、弱声音 时,钢尺的振动情况 有什么不同? (1)怎么使钢尺发 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 个弱的声音? (2)你能来解释一 下你们小组画的图吗? 1 环节三教学目 标 研讨 环节三问题 记忆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 (1)通过钢尺实验 你发现声音的强弱与 什么有关呢? (2)当橡皮筋发出 强弱不同的声音时, 它的振动有什么变化? (3)通过钢尺、橡皮 筋、鼓的实验,你能 得到什么结论? (4)分别用不同的 力度敲击音叉,当音 叉发出的声音强时, 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 (5)当音叉发出的 声音弱时,小球又会 出现什么现象? 环节四教学目 标 拓展 环节四问题 记忆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 (1)平时生活中, 声音强一点好还是弱 一点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 1.聚焦 教师播放一段音乐, 里面有轻重不同的声 音。 学生分辨前后两段音 乐的区别。(一段声 音强、一段声音弱) 通过这个小游戏让 学生直接聚焦到本 课的课题:声音的 强与弱。 (1)师:在生活中 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 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 弱不同。 提问:我们还能用什 么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2)师:声音强, 音量(大),声音弱, 音量(小)。我们还 能用响度来表示,分 别为轻和响。 (1)学生思考表示 声音强弱的其他表述。 (2)回答括号中的 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 中对声音强弱的其 他习惯用语:音量 大小、声音轻响等, 快速建立声音强弱 在生活中的联系, 明确概念。 2.探索 (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 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1)师出示钢尺。 提问:怎样让钢尺发 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提问:有没有 不同的办法?(提示 操作注意事项) (3)怎么让橡皮筋 和鼓发出一个强、一 个弱的声音? (4)鼓面的振动不 好从侧面观察,你们 有没有什么办法? (5)实验:发出强、 弱声音时,钢尺、橡 皮筋、鼓的振动情况 有什么不同?记录在 记录单中。(提出重 复实验的重要性,让 学生多做几次再记 录。) (1)生演示使钢尺 发出强弱两种声音的 方法。 (2)另一位学生演 示或提出建议。 (3)生演示使橡皮 筋、鼓发出强弱两种 声音的方法。 (4)学生思考让 鼓面振动可视化 的方法,大胆发表 意见。 (5)分组实验:学 生仔细观察实验中钢 尺的振动情况,分析 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得出初步的结论,完 成记录。 先通过演示让学生 明白如何规范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观察钢尺、橡皮筋、 鼓发出强、弱不同声 音时,振动情况的 不同。 3 3.研讨 1 (1)师展出总实验 单。 提问:哪个小组愿意 上来分享一下你们观 察到的现象?可以用 你的手模拟钢尺比划 一下。(提出:振动 幅度) (若有小组观察现象 跟其他组不同,可点 名提问) (2)师:谁愿意上 来画一画这副图的振 动幅度。(明确振动 幅度的概念) (3)请一位学生总 结实验结论 (4)还有哪些事例 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 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5)播放无声音频。 提问:请你分析一下 声音的强弱是怎变化 的? (1)学生组织语言 描述实验现象,分析 小组实验结论。 (2)学生根据自己 的理解画出振动幅度。 (3)学生思考如何 总结实验结论,他人 的结论是否有误。 (4)学生联系生活 中的现象,寻找相关 的例子。 (5)利用得出的结 论,根据振动幅度反 推声音强弱。 通过三个实验,学 生大概能归纳出跟 振动幅度有关,他 也许说不出“振动 幅度”这个专有名 字,但可以用动作 比划出来,这时教 师再加以引导,就 能让学生将声音强 弱与振动幅度联系 起来。通过让学生自 己画振动幅度,可 以进一步检验他们 是否明确了振动幅 度的概念。进一步让 学生联系生活,找 相关的例子,增加 印象。通过无声视频 的反向推理,让学 生应用已学到的知 识来解决问题。 4 3.研讨 2 (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 的关系) (1)出示悬挂式装 置,将小泡沫球用线 悬挂在铁架台上,在 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 音叉。 (2)提问:让音叉 发出一个强的声音, 再去接触泡沫小球, 小泡沫球会有什么变 化。 (3)让音叉发出一 个弱的声音,再去接 触泡沫小球,小泡沫 球会有什么变化。 (4)教师演示。 (5)请学生完善发 现:当音叉发出强的 声 音 , 振 动 幅 度 (大),带动泡沫球 的 振 动 幅 度 也 就 (大);当音叉发出 (弱)的声音,振动 幅度(小),带动泡 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 (小)。 (1)学生认识实验 装置,思考其“玩” 法。 (2)学生猜想现象, 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3)学生根据上方 的猜想,可很快得出 第二个猜想。 (4)学生观察。 (5)学生思考,将 小泡沫球的振动情况 与音叉的振动幅度联 系起来,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上面的学 习有一个初步的结 论,能否将其应用 起来,即能否消化 结论,通过音叉触 碰小泡沫球的实验 就能检验出来。同时, 进一步深化结论, 让学生记忆更深刻。 5 4.拓展 (保护听力) 提问:平时生活中, 声音强一点好还是弱 一点好? 出示分贝仪。似师傅: 声音太多太杂会使人 心情烦躁,声音太大 则会损伤我们的听力。 在课堂中发言的时候, 多强的声音是合适的 呢?我们用分贝仪测 一下。请一位同学上 来试试。 (3)小组讨论,声 音的强弱应该是怎么 样的呢? (4)在生活中,我 们要学会自如控制声 音的强弱,保护好自 己的听力。 学生各抒己见。 (2)学生面向大家 说话,测量分贝。 (3)小组学生上来 示范,测量分贝。 让学生从课堂延申 到生活中去,体会 到保护听力的重要 性。 6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1-25 14:04:1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