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导学案
一、《芣苢》
芣 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芣苢( ) 薄言( ) 掇( ) 捋( ) 袺( ) 襭( )
2.解释下列字词
采采: 芣苢: 薄言: 有:
掇: 捋: 袺: 襭:
3.《诗经》
——“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也称“诗”或“诗三百”,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
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的
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六义:
风:民间曲调,周南、召南、邶、鄘、卫、魏、豳等十五国风,160篇;
雅: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105篇;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赋:平铺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直接表达;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触物兴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4.题解
芣苢,即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妇女采集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
《毛诗序》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
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
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
《芣苢》等诗篇。
5.思考与探究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这首诗如何表现劳动的过程?
1 / 4
③这首诗如何表现轻快的节奏和欢快的情感?
二、《插秧歌》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兜鍪( ) 蓑( ) 胛( ) 朝餐( ) 霎( ) 莳( )
匝( )
2.解释下列字词
兜鍪: 胛: 渠: 半霎:
莳: 匝: 照管: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②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杨万里
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因
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代表作为《诚斋集》。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其风格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幽默谈谐,风趣活泼,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
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②多写自然景
色,日常生活,敏锐地捕捉曰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③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
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也可简单概括为“新”“奇”“快”
“活”。
5.写作背景
孝宗淳熙六年(1179)四月。杨万里由常州卸任后返回故乡江西,路过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他看见农
民插秧的劳动情景,就写下这首《插秧歌》记录所见所想。
2 / 4
他在《明发三衢》中亦说:“拔尽新秧插尽田,出城一眼翠无边。”
6.思考与探究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②这首诗如何描绘农户插秧的情景?
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对话描写:
③这首诗如何体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三、群文阅读与探究
1.根据这两首诗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芣 苢 插秧歌
画面
人物
(情感或品
质)
手法
风格
主题
2.结合《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本色》,这两首诗体现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是如何体现的?
3 / 4
3.承上题,中国传统社会的这种属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