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01
回顾
02
认识问题系统
03
问题系统的设计
04
去实践
什么是问题
问题意味着个体处于这样一种情境:对于面临的目标
或困难,试图解决它,但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现成的方法又
不能解决。这种情境称为问题情境(Problem-setting)。
起始状态:一组关于问题已知条件的描述;
目标状态:即问题要求的答案;
障 碍:在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一系列需要加以克服
的因素。
纽厄尔和西蒙(Newell&Simon,1972):问题虽然有简单或复杂、
具体或抽象之分,但每个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成分:
4
5,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通过
问题设计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格兰特.威金斯)。
。而教学问题
的设计能够为学习者预先构制聚焦教学思考的框架,使
教学进程朝预先设计的方向发展,培养学习者思维技能
的持续发展。
锁定研究问题
5
类型 良好结构问题 中等结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
定义
总是具有相同的解决步骤 需要改革策略以适应新
的背景
没有清晰的解决途径,
并有一定的限制
特征
l 解决策略是可以预见
的
l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l 包含所有解决问题所
需要的信息
l 经常有多种解决途径
l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l 必须收集解决问题所
需要的信息
l 解决方法是不可预
测的,通常有多个
观点、目的、和解
法
l 没有唯一的标准答
案
什么是问题
答案
不确定
答
案
确
定
良构问题 中构问题
劣构问题
授导教学
探究学习
什么是问题
n乔纳森认为所有问题类型都可以概括为良构
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一个问题连续统。
8情境性
契合性 包容性
探究性
核心
问题
核心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
具有情景性、真实性、生活
化的特点
核心问题要能涵盖、
统摄其他的子问题
核心问题要有探究的空
间
核心问题要与教
材本质与精髓契
合,与学生契合,
触及学对的高阶
思维
评价
论证
判断
说出
价值
说出
写出
举例说明
复述
什么叫
做……
计算
示范
解答
修改
设计
建议
改造
解决
方案
概述
解析
比较
转换
区别
推断
分类
分析
理解
运用
评价
创造
证明
分析
找原因
作结论
9
高阶
认
知
目
标
低
阶
认
知
目
标
10
11
问题/答案
具有
开放性
1 2 3 4 5
问题具有
启发性
问题能够
激活/整合
学生先前
经验
问题具有
挑战性
问题陈述
要清晰
准确
01
回顾
03
问题系统的设计
04
去实践
13
14
15
16
生活中,系统性思维体现在各行各业,也
体现在专业领域中的问题系统中,例如:医生
的系统九问、传播学的五个基本问题和大家熟
悉的保安灵魂三问,都体现出了系统性思维的
特点。
17
指一种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简约凝练了
的、指向于目标有效达成的学习问题集合,并且这种
集合不是体现为问题的静态罗列,而是表现为动态的、
逻辑化的问题联结。
18
一个问题系统的形成从问题本身来讲,需要以
目标达成为前提,综合考虑问题类型的丰富性,单
个问题的不可替代性,问题数量的合理性,不同知
识、认知维度的问题为有效达成目标在比例上的科
学性。由此,我们看出问题系统起到的是优化学习
内容和学习过程的作用,即单位时间内使内容组织
更加精炼、重难点更加突出,学习过程更流畅、有
效性更强。
19
一个问题系统的形成从问题本身来讲,需要以目
标达成为前提,综合考虑问题类型的丰富性,单个问
题的不可替代性,问题数量的合理性,不同知识、认
知维度的问题为有效达成目标在比例上的科学性。
01
问题集
(发散思维)
02
问题链
(线性思维)
03
问题矩阵
(系统思维)
01
回顾
02
认识问题系统
04
去实践
21
问题集: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或思维的
结构模型,形成的一系列结构稳定的教学问题
的集合。(发散思维)
主题
分支
分支
分支分支
分支
22
阅读
理解
自
省
性
洞察性
浅
释
性
赏析性
移
情
性
为何喻月色而不是
月亮?既然是游记,
为何写景只有一句?
你怎么看待苏轼身闲
心不闲的人生抱负?
究竟愿不愿做闲人?
苏轼为何而游?
又为何选择夜游?
和谁一起游?
游中看到了怎样
的景色?
将睡未睡,为何睡
不着?
深秋之夜,为何又
欣然起行?
你有过苏轼般的无奈吗?
这样的无奈会给你带来
怎样的人生思考?
23
问题链:根据问题的层次或推演过程,将
知识转换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
教学问题。(线性思维)
24
是
何
概念性知识
新知的本质属性和
特征是什么?
为
何
如
何
若
何
概念的原理是什么?
背后有什么样的依据?
原理性知识
新知如何应用?
怎样解决问题?
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
迁移性知识
若对问题变式,
情况又会怎样?
25
25
是 何
情境创设:
三角形的外角从哪里来?
概念学习:
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外角有什么特征?
为 何 如 何 若 何
探究活动:
为什么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
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应用练习:
怎样研究三角形外角的特征?
如何射门不易射偏?
迁移拓展:
假如两个球员的位置变动后,
怎样射门不易射偏?
26
问题矩阵是指根据问题的类型、层次,可形成
各种类型的问题二维表,通过把问题双向定位形成
问题集合。
27
目标层次 是何 如何 为何 若何
记忆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28
教学目标 内容
识记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信息,并在需要时回忆其内容。
1. 在……之后发生了什么?
2. 有多少……?
3. ……是谁?
4. 与……谈话的是谁?
5. ……中,哪一个是真的?
理解
可以在基本水平上赋予信息意义。
1.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写……吗?
2. 你是如何认为……?
3. ……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 你能辨别……与……之间的区别吗?
5. 你能通过举例来说明你的意思吗?
应用
可以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运用学过的技能。
1. 你知道有关……的一个实例吗?
2. 你能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你自己的某些经历中吗?
3. 如果……这些事实会发生什么变化?
4. 如果你不得不……这个信息会有用吗?
5. 这个可能会发生在……吗?
29
教学目标 内容
分析
可以把信息分解成几个部分,并使部分与整体相连。
1. 这个与……有哪些相似之处?
2. 如果……哪一件事就不会发生?
3. 这个与……曾经有哪些相似之处?
4.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5. 这个故事种的转折是什么?
综合
可以结合现有因素创造一些新的内容。
1. 你能设计一个……到……吗?
2. 对于……可能的方案是什么?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
3. 对于……你能想出一些新的、不同的用法吗?
4. 你如何想出一个……的方法?
评价
基于公认的标准,对某件事情的价值做出客观判断。
1. 请为你自己关于……的立场辩护。
2. 如果……你的感受如何?
3. 你建议做什么改变?为什么?
4. 关于……你是如何认为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30
金发姑娘与三只熊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知识
《金发姑娘与三只熊》这个
故事中发生了什么?
被疏散者是指什么人?在他
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理解
为什么金发姑娘最喜欢小熊
的床?
孩子为什么从城市撤离?
应用
如果你是金发姑娘,你该怎
么做?
成为一个被疏散者后会是什
么样子?
分析
金发姑娘是好女孩还是坏女
孩?为什么?
人们在疏散时,可能会遇到
哪些问题?
综合
在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
一部分?
如何更好地组织疏散?
评价
你认为熊对金发姑娘好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找
到大后方你还需要做什么?
31
是何问题 为何问题 如何问题 若何问题
老问题
新问题
疑难问题
发现问题
32
33
“内容/单元/基本问题”分类法:
问题直接与学习内容有关,涉及事实
内容,有明确答案;
认识内容问题基础上,通过情境问题
引导学生对特定论题进行深入思考,激发和维持学生学
习兴趣,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
指向课程内容核心、更深层次和脱离
具体情境的一般性问题,孕育了其他重要问题。
34
“内容/单元/基本问题”分类法:
35
36
(1)根据课程内容自由设计教学问题;
(2)选择相应的设计支架进行问题类型的质量验
证,将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依次定位于表格之中;
(3)通过分析单个教学问题质量和问题集类型的
分布,发现教学问题设计所存在的缺陷;
(4)针对所发现的教学问题不足之处进行再设计;
(5)循环(2—4)步骤,直至达到理想水平。
问题设计支架使用方法
37
依据教学目标,以问题(集)的设计和实施作为
设计焦点,将教学问题融入到教学环境、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各个结构要
素设计中,从而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获得优质教
学结果。
01
回顾
02
认识问题系统
03
问题系统的设计
39
小试牛刀
个人任务:
借助支架,尝试对某一主题下教学目标、核
心问题以及问题系统进行设计。
校本研修团队:
围绕本校研究主题,研讨并设计本校的
“教学目标-核心问题-问题系统”分析框架。
n 问题本身是问题化教学成功实施的至关重要
的因素(Duch,2001)。
n 教师在问题化教学中的主要责任是:促进学
习者思维,或推理技能,或元认知、或批判
性思维的发展( Barrows ,1992)。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