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1-27 14:48:02
《鸿门宴》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陈恒.docx(13.0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0 0 类别 : 其他
《鸿门宴》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 陈恒 本堂课聚焦文本核心问题,采用问题探究法组织教学。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本人 将核心问题定位在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独特的感情上——司马迁为何要将失败者项羽放入本 纪中记载?由此核心问题倒推,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的胜败结局是如何造成的?胜利 与失败的原因何在?在鸿门宴这场关键节点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各方人物如何在暗流汹涌 的宴会中达到自己的目的?通过品味语言、动作等描写,探究以上的问题。 司马迁虽然作为史官,但在史记中并非一种那个冷冰冰的客观描述,而是以自己的笔 去评价与批判,以史官的道德准则,去对抗世俗的胜败。这不仅体现在太史公曰的寥寥几 句,更是遍布在史实的记载中。这便体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倾向——政治与道德的博弈,现 实与理想的博弈,功利与审美的博弈。其书写价值一则体现为书写了道德上的应然状态, 二则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感,也更突显了人物复杂的人格魅力。不以一种标 准看待人物,也是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的一种审美习惯。 本课时中,聚焦于“宴前-宴中”的段落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的字词 及翻译,品味动作、语言等描写,把握人物性格。教师在宴前座次安排、樊哙的语言中, 提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探究刘项阵营的行事逻辑,以及两阵营之间的博弈体现 出的项羽阵营的失败,透视司马迁写史的手法及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引入社会学有关工 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理论,引导学生理解“义”的价值,史实与文学的观念差异,进而为 后续探究司马迁书写项羽的理由作理论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教师活动偏多,推理性问题及回答较多,在总结归纳方面的语言 较少,文本分析的思维框架搭建上有待提高。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1-27 14:48:0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