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后海小学 卢锦璇
1、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许多学生的活动环节,包括小组内的交
流、换位置观察,让学生当小摄影师拿着手机投屏说一说,等等。采用的学具和模型也是
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书包、水壶等物品。意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载体,让学生
从做中学,从生活出发,寓教于乐,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等,同时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目标达成情况:
在表达方面: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所观察物体的特点,清晰地表达各个面的形状,
尤其能区分两个侧面的不同之处,能较好地突破本节课难点。
在活动方面:本节课活动较多,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自己的课桌延伸到了小组的各个位
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活动中学生的表现都能做到忙中有序,能动能静。高效完成活
动的同时较好地维持课堂纪律,能在“动”中学,在“静”中思,学生兴趣满满,在充满
欢声笑语的实践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在思维方面: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从会观察,到会猜想,会验证地过程。能逆向地通
过图片推理出观察的位置。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同时感受小组合作和学习活
动的魅力,进而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从学生的课堂总结和活动过程能看出较好地达成了
此目标。
3、课堂行为数据:
本课两个核心环节分别是观察书包和观察水壶。这两个环节中几乎所有核心问题都是
基于学生的活动提出的,根据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因此在整节课中,学生活动和学生互评
占了大部分时间,互动和展示环节有 20分钟。教师的功能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
生是课堂的主体,各种学生活动、生生互动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因此从课堂行为数据中,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堂理念,即学生为主体,学生活动为载
体,开展有趣的课堂。
4、课堂问题设计:
在第一个环节“观察书包”的核心问题中,有“是何问题”4个,“为何问题”2
个,“如何问题”2个,“若何问题”2个。学生的书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的物品,观
察书包作为本课第一个环节,重在牵引学生累积观察物体的经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想象。此环节注重“扶”与“引”,因此“是何
问题”较多一些,帮助学生进行辨析,规范表达。“为何问题”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
问,加深理解,“如何问题”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这些问题都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
推行作铺垫。“若何问题”是让学生在一定的观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初步培养想象
能力,为下个环节的想象活动铺垫。
第二个环节“观察水壶”的核心问题中,有“是何问题”2个,“为何问题”2个,
“如何问题”2个,“若何问题”5个。本环节重在“放”,学生在进行过第一个环节的
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和表达方法,本环节需要加深难度,提高思维层次,因此要
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活动,并进行猜想总结。本仍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为何问题”
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及“如何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辨析。不同的是“是何问题”减少
了,因为本节课重点问题在第一个环节学生已经基本解决了。而“若何问题”明显增多,
意在让学生多发挥想象,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提高思维层次。
因此从教学问题设计的数量上来看,第一环节的问题设置符合该环节“扶”和“引”
的任务目标。第二环节的问题设置符合该环节“放”和“想”的任务目标。
5、个人反思:
做得好的地方:
1、利用手机投屏带给学生直观感受。
2、活动设计有趣、有效。
3、重难点把握得当,能在学生活动中体现。
不足之处:
1、引入环节,用了学生的照片,虽然有趣,但和新知没有太多联系。【改进方法:
导入环节除了注重趣味,也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可以采用盲人摸象的故事。】
2、没有强调两个侧面为什么不同,此处没有更深层地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
维。【改进方法:其实学生在课堂中说了两个侧面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一句
“为什么会不同?”“有什么不同?”设置多一个“为何问题”,加深体会。】
课堂经验总结:
1、教学设计方面,虚心请教前辈教师,和同辈讨论,都让我获益良多。
2、活动方面:孩子们的活动高效、有序。学生再这样有趣的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知
识,要相信学生,多从活动中锻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