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1-27 14:49:52
《山居秋暝》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后海小学 邓素娥.docx(14.7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山居秋暝》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后海小学 邓素娥 古诗《山居秋暝》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山水诗,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而不失活力 的初秋薄暮图。本诗语句优美,用词简练,极富画面感,学生理解的难度偏小,因此我将 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上,以启发学生领悟诗歌的语言 美和画面美。在训练朗读的过程中,我借鉴了小学语文名师薛法根教古诗诵读时采用的 “四步法”(停、连、长、短),以指导授课班级的学生开展朗读训练,并取得了较为满 意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诵读诗歌语调过于平淡、缺乏韵味等现象。其 次,在引导学生感悟全诗意境的过程中,我也借鉴了小学语文名师孙双金在谈《山居秋 暝》时总结的几个关键词语(清新、清幽、清纯),并结合学生的课堂回答将其修改成 “清爽”(的雨后山景)、“清幽”(的月夜)、“清闲”(的山居生活),形成最后的 板书,指导学生感悟王维发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感慨皆出于此。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撞出的思想的火花。 例如,在本课导入环节:“认识王维”部分,蒋同学在谈到自己对王维的理解时,说 出了“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诗歌风格”的观点;李同学在描绘“莲动下渔舟”的画面时, 加入了动词“摇曳”来描述自己对渔船晃动场景的诗意想象;江同学在说出脑海中的诗歌 画面时,不是侧重于字斟句酌的翻译古诗,而是把诗意的想象借助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 了万物以人的灵气和秀美……诸如此类的“亮点”,总是不轻易间从课堂的某个环节中冒 出来。智慧型的教师应善于观察这些“亮点”并灵活运用它们,语文课堂方能愈发彰显其 生命力。 当然,本次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 面: 1.未能充分挖掘诗歌的深度 《山居秋暝》在面向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讲授时,其呈现的面貌也是有所不同的。而 此次《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虽然针对的学习群体是 5年级学生,但是在内容深度的挖 掘上却缺乏一定的张力。 2.教学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通过这堂课,我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设计一节好课,不仅要有全局观念,懂得合理 有序地搭建好课堂教学的骨架,更要注重细节的填充,在细节处下苦工。毕竟课堂上的教 学环节固然重要,但也少不了环环相扣时的过渡语(引导语)作为衔接,如此才能帮助学 生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跟随教师一起走进知识文化的“大观园”。 总之,经过这次《山居秋暝》的教学打磨,我对小学古诗的教学思路有了更为明晰的 把握。以前,我总是困惑于怎样在课堂上释放出古诗的魅力,而今我也可以尝试着从古诗 诵读和诗意的描绘方面去下功夫了。当然,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本身,也不仅仅 局限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类似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元素也能巧妙地融合进语文课堂中, 如音乐课堂上的“唱古诗”和美术课堂上的“画古诗”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小学古诗课 堂。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1-27 14:49:52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