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实验学校 黄天妮
《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版八上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单元主题是“山川之美,古
来共谈”。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反复诵读,
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情怀,并
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三班的 38名学生。该班无特殊学生,整体学能在同年级
处中等水平。结合七年级至今的段考成绩,该班中等学生居多,成绩较为平均。几次测试
的及格率约为 75%。学生学能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部分文言字词,能够较为流畅地诵读文
章并进行文言翻译。对于苏轼的诗词作品有一些了解,但。对于苏轼本身这一文化符号的
理解还不够深刻,对于《记承天寺夜游》可以通过自渎梳理文意,但是对于作者寄寓的情
感尚不能把握。
结合单元要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借助诵读,从句
式、字词等方面品味语言风格;2.把握月色特点,领略写景手法;3.结合身世背景和历时
作品,理解苏轼旷达心境。同时,苏东坡本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之一,走近苏
东坡,理解苏东坡,也是八年级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于是,我将教
学难点设计为:结合苏轼的身世背景和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带领学生感受苏轼热爱自然
山水的情感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整节课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预习导入,一读文本梳脉络,二读月色品心境,三读背
景悟“闲人”,巧借词作解人生。整个课堂,环节紧凑,内容丰富,而且做到了由浅入
深、循序渐进,学生能敏锐抓住苏东坡在本文中寄寓的人生态度,并通过拓展阅读,形成
自己的人生体悟。课前准备细致,文言字词落实到位;方法指导直白、直观;课堂灵动、
活泼。善于把握学生训练的契机,善于分解训练的目标,善于追求课堂的层次,既能走进
课文,又能走出课文,最后回归课文。
从表格上来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在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是何问题贯穿始末,
但随着难度和深度的增加,为何问题和如何问题在第四、第五环节有所增加,这是符合课
堂难度安排和学生的认知情况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如何问题。这一点可以放在第五
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悟之中,由于课堂时间紧、任务重,我将这一重点割舍
了。
通过有效提问、教师的理答方式、四何问题(是何、为何、如何、若何)、对话深度
等靠谱COP中的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实现了知识与课堂教学行为的显性化与可视化,有利于我们改
进课堂教学实践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