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1-27 14:59:15
《女娲造人》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三中 程诚.docx(17.4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女娲造人》教师自我反思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三中 程诚 一、教学设计理念: 1.“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的设 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课后作业的布置全部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例: 第一是落实生字词,从易错音和易错字两个方面划分生字词,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 学生掌握。 第二是通过分析文本,学习作者袁珂展开想象进行描写的角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的学习不应该以学习某篇课文本身为目的,而是应该以语文教 材中的课文为范例,从中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进而迁移到课外其他文章的学习中去, 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本文让学生分析作者展开想象描写女娲造人, 实际上就是给了学生一个学习支架,为后面展开想象学习扩写做了铺垫,这体现了“以生 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第三是展开想象,让学生尝试扩写。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迁移 运用,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本环节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互相讨论如何将一则短 小的神话扩写为一篇长文,限时五分钟当堂写作,每组请一名学生起来进行分享,其他同 学进行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讨论,自主写作,自主分享,自主评价,老师进行 适当的总结或点评,实际上就是生本课堂的体现。 2.“一课一得”的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一得”是指课堂无需面面俱到,学生能够学到、学会、学懂一两个重点即可。 好的课堂是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的课堂,一篇课文中有众多的教学价值点,老师的作用不 是将所有内容通通灌输给学生,而是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之后,挑出一个或者几个核 心教学价值点。因此,本课以“一课一得”的教学设计理念为指导,根据《义务教育语文 课程标准(2011版)》中“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单 元导读中“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以及 课后阅读提示中“对照《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见 出作者的想象力”这三个内容,将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点确定为“学习想象,进行扩 写”。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3.“核心问题贯穿课堂”的教学设计理念。 核心问题是指基于核心知识和学生已有经验提出的,能深入学科本质,统领教学环 节,引领学生思考,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关键问题,它是阅读教学中深 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呈现以一当十的力量。本教学设计以 “与《风俗通》中的记载相比,本文增加了许多内容,请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做旁 批,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娲造人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核心问题,在解决核心 问题的过程中,将一些子问题贯穿其中,比如,“这样的描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 “这体现出了一个怎样的女娲形象?”“请读出女娲的俏皮”等。通过解决核心问题,学 生能够获得仿写支架,有利于本课仿写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 1.学习字词,夯实语文基础。√ 从易错字和易错音两个方面学习生字词,有利于学生识记。从听写情况来看,绝大多 数学生都掌握了本课生字词,该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2.研读文本,体会想象之妙。√ 通过研读文本,学生了解到作者是从“具体原因、具体过程、环境、情感、语言、神 态、动作、心理”几个方面进行写作的,从这些方面写作,有利于丰富故事情节,丰满人 物形象。通过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可以看出本目标基本达成。在扩写环节,学生也学会了 从这些角度进行扩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想象的方法和角度。 3.展开想象,初步学会扩写。√ 在扩写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增加了盘古开天时周围的环境描写,增加了对盘古 开天时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在扩写后羿射日的神话时,学生增加了后羿射 日的原因和过程,同时对后羿的形象也进行了具体的刻画,这都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利用 想象进行扩写的方法,并且能够迁移运用。 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在规定时间内结合想象完成扩写难度较小,但是对于能 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知识转化所需要的时间会更长,因 此,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当堂创作的任务。另外,可能有些同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 没有展示自己的扩写。因此,我将继续进行扩写布置成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创作 的基础上继续创编,加入更多的细节。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发挥想 象,将原本较短的范例扩写成一篇长文,这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 三、教学行为数据 1.S-T分析法是根据认知理论、教学理论以及专业课程等知识,针对课堂教学录像中 的师生的公共对话进行信息编码,以实现隐性知识外化,产生能用于分析教学过程新知识 的一种课堂观察分析方法,能够描述构建教学质量,有效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本 节课中,分析作者的想象的角度和方法这一环节,主要是采取师生问答的方式来构建课堂 的,所以教师的行为占有率和学生行为的行为占有率持平。在学生扩写环节,无论是学生 写作还是分享,都是以学生的行为为主导,学生行为占有率大大超过教师行为占有率。因 此,整节课呈现对话型教学模式。 2.“提问”是教师教学汇总经常使用的方式,有效性提问分析是对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 题和采用的提问策略进行记录与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 (1)从提出问题的类型来看,本次课堂提出的问题较为多样化,包括记忆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三种。比如,“本文的作者是谁”之类的问题就属于记忆性问 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属于推理性问题,让学生学习扩写属于创造性 问题。常见管理性问题基本没有,因为本节课是公开课,学生们的纪律和听课情况教好, 所以不需要教师专门进行管理。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受课文难度和学生水平的限 制,本课没有设置批判性问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改进措施:在今后的 课堂中,要适当加入批判性问题。 (2)从教师挑选回答问题的方式来看,本课教学采取了提问后让学生齐答和叫举手 者答两种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推进课堂进度。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挑选学生进行 回答的方式较为单一,没有 提问前先点名,没有叫未举手者答,也没有鼓励学生提出问 题,所以这在一定程度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无法保障全班同学都掌握了课堂内容。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的方式要更加多样化,要敢于让学生质疑,因 此,教师的备课要更加充分,预设要更加多样,这样也更能锻炼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从 而提升教学能力。 (3)从学生回答方式来看,较为多样化,有集体回答,有讨论后汇报,有个别回 答,也有自由答,涉及了学生回答的各种方式。有利于提升课堂活力,活跃课堂气氛。 (4)从学生回答类型来看,有认知记忆性回答,有推理性回答,有创造评价性回 答,基本上包含了学生回答的各个类型,无回答的情况和机械判断是否的情况没有出现, 因为本班学生较为活跃,设计的问题也没有难度特别大的,也没有设计机械回答是否的问 题。从另一角度来看,其实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教学问题设计 本课的教学问题涵盖了除批判性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包括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 和创造性问题,总体上看较为多样化。比如,“本文的作者是谁”之类的问题就属于记忆 性问题,考察学生的聚合性思维,“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属于推理性问 题,考察的也是学生的聚合性思维,让学生学习扩写属于创造性问题,训练的是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受课文难度和学生水平的限制,本课没有设置批判 性问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改进措施:在今后的课堂中,要适当加入批 判性问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且要进行一定的引导。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1-27 14:59:16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