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16 17:33:08
3-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上篇).docx(21.2K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路径 张文兰 陈力行 王峥嵘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安,710062) 摘要:项目式学习目前被国家教育政策、高校教育研究者和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所关注,成为面向核心 素养发展的课改和教改抓手。但如何在国家学科课程中常态化开展项目式学习,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方法、 策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研究的背景、内涵、特点并将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与综合实践 活动、主题统整学习进行了分析、比较,便于大家更好深入了解项目式学习以及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 一、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研究的背景 在国际竞争日渐激烈的当下,人才培养成为了综合国力竞争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的核 心素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 [1]。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建构主义理念下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主张学生通过一定时长的小组合作,解决源于真实世界中复杂、 非常规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完成一项源自真实世界经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进而 让学生逐步习得包括知识、可迁移技能、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在内的 21世纪核心素养[2]。 项目式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溯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三中心论”、“做中学”等。 1918年,克伯屈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相关概念,指出针对学生展开项目式教学需要了解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并组织有目的的项目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分解学习任务,注 重项目活动的学习质量,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此后,项目式学习在国外受到高度重 视并获得蓬勃发展,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国际上广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从 20世纪 90年代起, 项目式学习开始被引入到我国,并逐渐被一些学者和专家认识和学习。 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项目式学习在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受到更多学 者与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2019年 6月 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 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指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 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2021年 1月 28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也强调了“有效利用平台学习资源,合理选择其他线上 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在具体落实方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2020 年 9月 21 日发布了《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提出 “逐步构建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义务教育项目 化学习行动指南和推进策略”。自此,项目式学习不仅在政策文件中被多次强调,也开始 成规模的落实在教育教学中。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项目式学习多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处于核心课程的外 围和边缘,难以有机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欧美发端的项 目式学习更好的适应中国的教育国情与实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文兰教授带领的数 字化教育研究团队自 2012年起就扎根中小学课堂,与深圳、广州、西安等地 30多所中小 学的一线教师深度合作,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探索如何将项目式学习引入国家 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实施?如何让学校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都参与到 课程变革中来,让师生真实学习的发生和课程变革成为一体化的过程?经过十年的探索与 实践,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将国家课程进行项目化转化、基于项目的教与学设计、项 目式学习课堂教学常态化实施的方法、策略,以及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 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二、什么是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 (一)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以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通过对中小学各学科核心知识进 行项目化设计,将国家规定开设的学科课程设计成以一个个项目为组织结构的课程体系, 将原本孤立、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个面向真实生活问题的项目中,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项 目式学习为主的教与学方法,以培养学生面向21世纪的核心素养。 (二)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特点 不同于传统教学和一般的项目式学习,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不同于于传统的知识点孤立教学,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指向的是对学科核心知识和 关键能力的整体理解,定位更综合,更上位。 2.课程项目式学习内容以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通过对教材单元横向、纵向的重 组及精选相关拓展资源来进行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3.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不同于“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而是“用以致学”。项目化学习 是将学习过程翻转,通过对驱动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将知识学习、能力提升、问题解决 作品形成整合在一起,而不是学完以后再加上应用的“尾巴”。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合 作性探究和问题解决,生发跨学科的素养:如创造性、批判性、合作与沟通、信息素养等。 4.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不同于以往的学科拓展活动(学科拓展活动主要是提优或补 差,是正式课程之后的补充),它是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它本身就是正式课程,是对 教材单元教学的重构、转化和优化。 5.不同于以往学科学习中的单课落实的特征,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通常是整合多个 学科核心知识点,在一个项目中包含若干节课的组合。 6.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强调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 程整合基础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个个项目来学习学科中的核心知识、提高能力,而不是将 项目作为传统课程结束后的展示、表演、附加实践或例证。 三、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式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围绕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国内一些中小学较早的开展了探索,但从实践情况来 看,我们发现,很多学校所谓的项目式学习,更多的是综合实践活动或是主题统整课程,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式学习。 (一)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以及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通过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 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课程,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两 者有一定的不同。但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总结成方法论,那么两者就有很大的相 似之处:两者都以真实情境为活动的出发点,都强调从真实生活中寻找问题并展开探究。 但有所不同的是,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项目逐步习得包 括知识、可迁移技能、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在内的 21世纪核心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则意在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活动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综合实践中得到延伸、综合、提升。由 于实施目的的不同,两者在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中涉及的知识点也有所不同。项目式学习的 设计与组织通常是以国家课程中的学科核心知识点为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往往是在 国家课程之外,选择某一主题开展的以活动为主的探索。这也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多 关注活动,而对活动中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情况并不给与充分的重视, 也不关注对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的评价。 (二)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与主题式学习 主题式教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 1931年芝加哥大学教授亨利·C·莫里逊教授所提倡的 “让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一种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以促进其人格发展的单元教学法”。 目前的主题式教学实践活动逐渐被认识为教师与学生在系统论、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元智能 理论指导下,围绕特定教学主题并沿着主题统摄下的一系列有逻辑的子问题而逐渐展开的 通过整合学习资源、深化知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深度体验学习的过程、克服学习困境、 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4]。21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科从强调静态与结构分化形式,逐 渐趋向动态的、开放性的系统融合。在此背景下,主题式教学既能关注学科内知识重组又 能跨学科知识重组的特点使其得以应用于基础教育跨学科性质的教学实践中 [4]。主题式教 学通常基于一个知识点、一条知识线索,选取教材中相关章节、篇目的课程文本进行适当 连接,从而优化学科知识的结构完成知识整合。依据整合结果创立一个适合学习者学习的 主题学习情境(通常为学习主题),以此使学习者在经过该主题的学习后能够掌握该主题 的相关知识点、领悟该主题的信息要点、同时掌握学习该主题的方法 [5]。在此过程中教师 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学习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 的[5]。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与主题式学习的最主要区别是: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题还是基于 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我们发现,当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基于主题的统整课程探索,这 类课程通常是不同学科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教学,如“一棵树的价值”主题,语文课学习 有关树的课文、写有关树的作文;英语课学习与树相关的英文单词、句型;数学课学习树 的周长、一定范围内树的数量;音乐课学习和树有关的歌曲;美术课学习画树等,这样的 课程看上去融入了很多学科,但实际上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没有围绕真实的问题或 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仍然是孤立、缺乏联系的。但项目式学习 则不同,在项目式学习中,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真实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学习学科知识和 跨学科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有机的综合运用到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或任务中,实现知识之间 的有机联系和交叉融合。 四、结语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共识,项目式学习 也被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教与学的方式被广泛提倡。但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 师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实施面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如何在中国的教育国情 下,实施项目式学习,使项目式学习能够适应中国的教育水土,能够更好的在中国的课堂 教学中落地?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就上述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分析和回答。 参考文献 [1] 余明华,张治,祝智庭. 基于学生画像的项目式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 42(3): 89-95. [2] 巴克教育研究所. 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J], 2007: 2-10. [3] 威廉·赫德·克伯屈著,王建新译.. 教学方法原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 [4] 高嵩. 论小学主题式教学实践的当代价值、困厄及其应对[J]. 中国教育学刊, 2018, 303(7): 62-68. [5] 董志彪,李文光. 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 247(8): 82-85.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16 17:33:0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