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
张文兰 王莹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安,710062)
摘要: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方式,但目前尚无成熟的方法和策略来指
导一线教师在国家课程中常态化开展项目式学习。本文从国家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
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与课堂实施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将国家课程进行项目化转化、如何设计基于项目的教和
学及课堂常态化实施的方法,为中小学教师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国家课程,设计与实施
引言
近些年来,国家倡导和鼓励开展项目式学习,如何将项目式学习进行中国本土化转化
和设计,并与中国国家课程有机融合仍然有待探索。为此,本人所在研究团队自 2012与广
州市越秀区省级学校农林下路小学开展合作,探索了混合式学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
项目式学习模式[1]。此后又在深圳市南山区、西安市的多所中小学校继续推广和深入研究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模式。本文将从国家课程项目化设计、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三个
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如何将国家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是在对国家课程进行项目式重构的基础上,围绕基于真实
情境的驱动性问题,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使用多种资源,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为中心,以项
目作品为主要学习成果形式,以小组协作进行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模式 [2]。国家课程项目
化设计是对国家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点进行分析、设计,进而将国家要求开设的基础课程转
化为以项目为基本单元的项目式课程。项目化重点在于“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因此,无
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脱离我国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往往不适合中国的课堂实践。
图1 国家课程项目化设计
国家课程项目化设计具体流程如图 1所示,教师通过对国家课程结构、知识点的深入
分析,对学科知识应用情境分析,对学科知识进行项目化组合,最终确定具体的项目学习
目标。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一知识点时,充分考虑到该知识点的现
实应用情境,比如以设计某处现实生活空间为任务情境。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具体的
驱动性问题或任务——如何设计科学又受欢迎的学生会所呢?
在设计该问题或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在面积、统计、
位置与方向等数学学科知识基础上融合计算机绘图等信息技术、美术学科知识。最终以
“学生对学校食堂的天台改建成‘学生会所’”为驱动任务,使学生在形成会所设计方案
过程中掌握数学学科及其他跨学科知识,发展数学能力以及其他通用素养。此外,国家课
程项目化方法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差异,数学学科主要以核心概念和原理为设计起点,
语文、英语和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可以以主题、价值观或相近体裁、风格作为一个单元进
行设计。国家课程项目化转化之后,再针对国家课程项目学习的具体活动,如项目式学习
的活动、资源和工具、活动支架以及评价等进行设计。
二、如何进行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主要包含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项目活动设计、学习环境
设计、学习支架设计以及学习评价设计等。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流程
(一)驱动性问题的设计
驱动性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基于学科内容,分析教学单元和知识点的现实应用情境,设
计出一个情景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或任务。这个问题或任务应该与
社会性议题、当前热点问题、应用领域,以及身边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驱动性问题
可以为学生探究活动指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项目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项目式学习开展的各个教学组织单元,一系列的项目活动构成了大项目。
在设计项目学习活动时,应明确每项活动的操作流程和实施方式,确定每项子活动的目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阶段性作品等。另外,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项目活动还应该说明
组内人员分工以及开展合作的具体方面。
(三)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是指规定项目式学习教与学的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可选的软硬件环境及
资源,包括教室环境、平台、工具、资源等。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旨在为学生搭建网络化
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学习支架设计
学习支架设计,是指在学习者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设计各种类型的支
持工具,以促进或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参与解决问题并获得技能。学习支架是学生解决问题
过程中的线索、方法或出路,引导学生朝着既定方向前进,最终完成并解决驱动性任务或
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学习评价设计
项目式学习评价是对传统教学评价的进一步改进,项目式学习强调运用多元评价工具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其评价形式可以包
含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等,并对项目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形成性
和总结性评价。
三、如何实施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
当设计好一个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方案,如何根据现有课程体系实施国家课程项目式
学习?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启动、探究和展
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流程如图 3所示。
图3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实施流程
在启动课阶段,教师需要营造项目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分析所用的知识与工具、
提出要完成的任务和作品、制定项目计划并组织学生分组等。教师通过梳理任务框架、探
究步骤,让学生了解到如何运用课程知识完成项目作品,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驱动性问题或
任务。
在探究阶段,围绕驱动性问题或任务展开一系列教与学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
中学习国家课程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教师需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
资源、信息技术工具以及个性化学习支架等,同时要重视学生阶段性表现,根据形成性评
价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进度和任务。
在展示阶段,主要进行项目作品的展示、评价和总结反思等,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全面支持学生汇报成果,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形成多元、多主体的评价形式。总结与反
思包含教师总结、学生个人总结以及小组总结,帮助师生找出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开展效果。
四、结语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是深入基础教育创新改革前沿、自下而上形成的一种新型
教学模式。该模式较好地解决了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单科知识获得轻知识综合应用能
力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难以深度融合、难以创新应用等现实问题。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创新成果,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指导基础教育一线,促进基础
教育创新改革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1] 张文兰,张思琦,林君芬,吴琼,陈淑兰.网络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设
计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2):38-45+53.
[2] 张思琦. 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成效研究[D].陕西师范大
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