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16 17:52:13
8-前海小学-陈晓楠-《感受民俗文化之美》.doc(161KB)
  • 浏览 : 0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第 8 页
第 9 页
第 10 页
第 11 页
第 12 页
0 0 类别 : 其他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方案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基本信息表 项目名称 感受民俗文化之美 授课教师 陈晓楠 学校名称 前海小学 项目设计教师 陈晓楠 主课程学科 语文 关联学科 信息、美术、音乐 授课年级 六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学单元或知 识点 第一单元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古诗三首》 《藏戏》 课时安排 11课时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方案 驱 动 性 问 题 或 任 务 设计要求:由教师依据所教学科内容,选择一个(或多个)单元或知识点(与社会性议题、当 前热点问题、应用领域和身边所要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设计情景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意义 的、可行的、开放的、驱动性问题或任务。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是具有地域性的一种特色文化,当地的人们会在相 同的时间做着相同的事情,有长时间以来的传统。它有关于节日、饮食、服饰、艺术、生活习惯、生 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年轻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越来越少,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 蕴的民俗逐渐被淡忘,被忽略,甚至消失。为了更好地认识、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班级文化墙将 开设“家乡的风俗”专栏。请你通过这个平台向同学们介绍你老家的某一风俗,最好配以图画或 照片,让更多的人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风俗之美吧! 项 目 式 设计要求:一般围绕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三个方面制定学习目标。也去 “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方案 学 习 目 标 学科知识: 1. 会写34个字,会写38个词语。 2.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 3. 能分清课文内容主次,了解课文详略安排及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5. 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品味语言之美。 6. 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知识和内涵,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学科能力: 1. 识字写字能力:用识字规律独立识记生字;书写规范,力求美观,有一定速 度;初步了解行书字体,进行行、楷对比练习。 2. 阅读能力:通过默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顺序和主次;通过品读 揣摩名家经典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对比阅读同主题的其他文章丰 富阅读积累,提升阅读理解。 3. 写作能力: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能根据表达需 要,习作时做到抓住重点,突出中心;能根据课文仿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 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能根据点评对作文进行一定修改。 4. 口语交际能力:能在小组合作、调查实践的过程中积极与同学探讨,提升表 达自信,大方、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出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通用素养: 1. 自主发展:能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 2. 合作精神: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与同学讨论交流,互帮互助,集思广益。 3. 社会参与:在项目过程中,开展调查、参观,参与社会实践,了解民风民俗。 4. 信息素养:学会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查找资料,收集有用信息;拍摄民 风民俗照片;会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 5. 人文情怀:通过项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地民风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 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美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 责任与使命感。 项 目 式 学 习 活 动 设计要求:请根据驱动性问题或任务,设计若干个学习活动,描述不同的学习活动内容,确定学习活动目标(请保持活动目标和项目学习总目标的对应关 系),阐述学生活动及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以及每一个学习活动需要的工具和资源以及形成的活动作品,设计每个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并计划课时。 活动序列 活动时间与 项目阶段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 活动目标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 学生活动 国家课程项目式学习的 教师活动/学习支架 工具及资源 活动作品 活动一 (单元导 学) 第一课时 启动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项目情境营造、 驱动性问题的提出 任务框架、步骤梳理,让学 生明白如何利用国家课程 的知识完成项目式学习作 品,回答驱动型问题 1、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 俗名录,思考:风俗有哪 些内容,为什么要将民俗 列入非遗? 2、了解驱动性问题。 3、阅读本单元《北京的春 节》、《腊八粥》、《古诗三首》、 《藏戏》四篇课文,思考: 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解决问 题,还需要哪些材料。 4、完成单元课文预学单。 1、呈现民风民俗相关资源。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存 和传承民俗文化。 3、启发学生利用课本资源 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 非遗名录资料 预学单 活动二 (小组交 流答疑, 学习字 词) 第二课时 启动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点 1 、 2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1 、 2 、 4 通用素养 1 、 2 1、小组检查预习情况,重 点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2、完成群文学习单。 3、小组内交流,班级汇报。 1. 指导小组交流的具体 步骤。 2. 指导群文学习。 3. 学习单展示,汇报总 结。 PPT、投影 群文学习单 小组学习评价表 活动三 (感受古 诗中的传 统节日) 第三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课堂学习知识点 1, 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1 、 4 通用素养 1 、 2 1. 组内自学。 2. 学生代表讲解古诗。 1.回顾古诗学习的方法; 2.教师对诗歌理解的难点 和重点进行指导。 3.拓展传统节日的古诗。 PPT、视频 课堂批注 活动四 ( 词语 听 写) 第四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1,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1 、通 用素养 1 1.单元词语听写大会 引导出题 PPT 听写本 活动五 (走进《北 京的春节》, 感受节日 民俗文 化) 第五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3 、 5,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4 通用素养 1 、 2 、 5 1.感受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文化。 2.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 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3.自主阅读斯妤《除夕》、汪 曾祺《故乡的元宵》、小组交 流分享阅读感受和写作启 示。 1.指导学生品读重点部分 总结体会写法。 2.引导学生感悟节日习俗 的精神内涵。 PPT 文本: 斯妤《除夕》 汪曾祺《故乡的元 宵》 学习 思维导图 活动六 (走进《腊 八粥》,感 受美食里的 民俗文 化。) 第六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知 识 点 3 、 5,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4 通用素养 1 、 2 、 5 1.把握文章内容,分清详 略,体会作者如何描写腊 八粥。 2.感受美食里的民俗文化。 3.自主阅读肖复兴《花边 饺》、冰心《腊八粥》,小组 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和写作 启示。 1.指导品读重点部分,总 结体会写法。 2.引导学生感悟美食里的 民俗文化。 PPT 文本: 肖复兴《花边饺》冰 心《腊八粥》 思维导图 活动七 (传统节日 习俗收集) 第七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外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6,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4 通用素养 1 、 2 、 4 、 5 1. 除了课文中的节日习 俗,你还知道哪些?汇报 收集内容。 1.引导学生收集传统节日 及相应习俗。 PPT、网络、书籍、图 书馆 收集表 活动八 (走进传统 戏曲,感受 民族风情) 第八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3 、 5,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4 通用素养 1 、 5 1、认识藏戏 2、了解地方特色戏曲艺术。 3、自主阅读冯骥才《花脸》 1.引导学生了解藏戏特色。 2.拓展地方戏曲。 PPT 地方戏曲资料视频 文本: 冯骥才《花脸》 活动九 (调查家乡 风俗,确定 选题。) 第九课时 探究阶段 课外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6,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3 、 4 通用素养 1 、 2 、 3 、 4 、 5 1.查阅资料或走访、记录、 拍照,完成调查表。 2.确定选题 1.指导如何记录筛选资料 。 2.信息老师指导拍摄。 3.指导选题。 网络、书籍、图书室 博物馆、实地走访 民俗文化村 调查表 活动十 (体验民风 民俗) 第九课时 探究阶段 课外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6,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3 、 4 通用素养 1 、 2 、 3 、 4 、 5 1.尝试参与一种民俗活动 (可以是做民俗工艺、民俗 美食、学地方戏曲等) 2. 拍摄参与过程或学习成 果。 1. 美术老师指导民俗工 艺及绘画民俗。 2. 信息老师指导拍摄照 片。 制作材料、长辈、 民俗相关人士等 参与民俗活动图片 活动十 (起草初稿 并修改) 第十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3 、 5,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3 通用素养 1 、 2 、 5 1. 运用所学知识,根据确 定内容进行创作,起草初 稿。 2. 互评后在修改。 1.指导学生修改、配图。 PPT、投影 家乡的风俗 (文字和图片) 活动十一 (民风民俗 推介和展 示) 第十一课时 探究阶段 40分钟 课内进行 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点 3 、 5,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2 、 3 通用素养 1 、 2 、 3 、 5 1. 把最喜欢的一种民俗 介绍给同学,让更多的人 知道、了解、喜爱这一风俗。 2. 专栏展示 1.整理、评选、总结。 PPT、投影 家乡的风俗(定 稿) 项 目 式 学 习 评 价 设计要求:请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作品和知识掌握程度选择评价方法并制定评价工具,一般学科知识可以采用传统的评测方法(如测试题)考 核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一般需要使用评价量规来测量(注意量规的来源及量规指标的合理性)。 在项目式学习结束后,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学生自己、小组、老师一同填写“项目评价表”。 附件一:预学单 课文预学单 读一读 (课文) 1、第一遍,听朗读,轻声跟读,发现读不好的地方就停下来练读。 2、第二遍,大声读,把课文读正确。 3、第三遍,带着问题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到了什么风俗? 查一查 (资料) 了解作者 圈一圈 (字词)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一类生字会读会默写: (一)蒜、醋、饺、摊、拌、眨、宵、燃、贩、彼、贺、轿、骆、驼、恰 (2)腊、粥、腻、咽、匙、搅、稠、肿、熬、褐、缸、脏 (3)(三)侯、章、泣、盈、脉、栖、鸦 一类词语会读会默写: (1)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 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2)腊八粥、浓稠、沸腾、何况、搅和、资格、可靠、罢了、甜腻、汤匙、肿胀、惊异、粉碎、染缸、解释、浪漫、奈 何、深褐色、熬粥 2、找出文中的成语或其他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辅导书,弄清它们的意思,适当做批注。 标一标 (句段) 1、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看看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给课文分层。 2、找出比喻句、过渡句。 想一想 (内容) 1、课文重点写了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 2、古诗描写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问一问 (疑难)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想和老师、同学进行探究? 附件二:《群文学习单》 “民风民俗”群文学习单 学习目标: 1、掌握单元课文主要内容和文章体现的风俗文化。 2、能分清内容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学习单 1、初步感知:认真阅读3篇文章,思考:按照什么思路展开,讲了什么内容? 2、精读文章: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完成阅读单。 3、小组进行交流(可以选择一篇文章重点讨论,也可以全部交流),并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文章 写作思路 主要内容 所写风俗(在文中圈 画) 重点详写部分 描写方法 《北京的春节》 《腊八粥》 《藏戏》 附件三:《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收集表》 节日名称 时间 说明 主要习俗/象征意义 有关诗文 除夕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腊八节 灶节 ······ 附件四:《家乡的风俗》调查表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表 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调查,通过访问、参观、询问长辈、到图书馆、阅览室、上网、查阅相关书籍与资料等方式,了 解一些以前家乡发生的事情,并做好记录。 调查方式 信息来源 民俗历史 发生地点 具体内容 美丽传说 节日 戏曲 手工艺 日常生活(饮食服饰居住 等) 你最喜欢的一种家乡风俗或亲身体验过印象深刻的一种风俗是 什么? 风俗的由来 风俗的内容(活动形式) 寓意 人们的看法(或自己的看法) 其他 附件五:小组评分表 小组评分表 评分项目 3分 2分 1分 小组合作 分工合理、优化 分工合理 分工不太合理 汇报形式 新颖流畅 比较流畅 不太顺畅 汇报内容 讲解细致 讲解准确 讲解一般 作品质量 完成优秀 完成一般 完成不合格 预习程度 预习充分 预习一般 预习不到位 小组合作 汇报展示 汇报内容 作品质量 预习程度 总分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附件六:《项目学习评价量表》 《项目学习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自评 小组评 老师评 1、能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 ☆☆☆☆☆ ☆☆☆☆☆ 2、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不退缩,能团结协 作,集思广益,乐于合作,能和同学交 流,想办法解决问题。 ☆☆☆☆☆ ☆☆☆☆☆ ☆☆☆☆☆ 3、能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回答老师提出 的问题。 ☆☆☆☆☆ ☆☆☆☆☆ ☆☆☆☆☆ 4、能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并能给出正 确的评价。 ☆☆☆☆☆ ☆☆☆☆☆ ☆☆☆☆☆ 5、合理运用资源搜集及整理信息。 ☆☆☆☆☆ ☆☆☆☆☆ ☆☆☆☆☆ 6、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 ☆☆☆☆☆ 我的收获: 我还需要努力的是: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16 17:52:1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