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传  者 : k12
单      位 : 信息中心
上传时间 : 2021-12-22 14:40:06
“三角形内角和”(朱小丽).docx(1.04MB)
  • 浏览 : 1
  • 下载 : 0
第 1 页
第 2 页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第 6 页
第 7 页
0 0 类别 : 其他
“三角形内角和”(朱小丽) 课题名称 三角形内角和 教师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小学部 教师姓名 朱小丽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教材版本 北师大版 课时信息 无 【课前慎思】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课前我们进行了学情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 问题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º。(班级正确率91.6%) 问题二:在一个三角形中,∠1=65 º,∠2=70 º,则∠3=( ) º。(班级正确率 85.4%)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认知,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然知晓。那么,对 于教师而言,在学生已经知道结论的情况下,到底还要教给学生什么;在学生觉得结果已 经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学生的起点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鉴于此 我把本节课的重心由“我知道了什么”调整为“我是怎么知道的”,从学生已有知识起点 出发, 设计富有层次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并借助思维工具,将思维方法、思 维过程显性化,向学生揭示一种普遍的、一般性数学研究方式,为学生今后的探究性学习 垫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的规律。 2 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 践能力。 3 思维目标 1.借助流程图,让学生掌握并运用“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并初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2.构建认识冲突,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接受有挑战性、有层次性的思维挑战,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课堂实录】 1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谁能借助屏幕上的这个三角形来说一说:内角 和是什么意思? 生指屏幕:这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内角和就是这三个内角的总和。 师(课件演示):没错,三角形相邻的两条边所形成的夹角,就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 内角和,顾名思义,就是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 2 构建认知冲突,引出猜想 师:今天发生了一个和内角和有关的小插曲,大家想看一看吗? 生:想! 播放动画,故事梗概如图1所示: 图1 借助动画,引入认知冲突 师:可怜的钝角三角形,同学们,你是怎么想的? 生 1:都是180度。 生 2:没错,它们三个的内角和都是180º。 师:有跟他们不一样的想法吗?(无人举手)看来大家都认为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 是180º,(师板书:180º)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生 1:我爸爸告诉我的。 生 2:我在外面上辅导班老师教的。 …… 师:这样看来,这个“180º”基本上都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还没有经过我们自己的亲 自验证,那我们只能说,这还只是一种猜想。(师板书:猜想) 3 合作探究,验证猜想 1.验证猜想 师: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 生:可以验证一下,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都是180º。 师:验证,不错,测量确实是一个验证的好办法,我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还能想出更 多的验证方法。(师板书:验证) 师:今天我们就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一起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行吗? 生:没问题! 师:为了方便大家验证,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学具盒,里面装有各种类型和各种 大小的三角形,其中也包含刚才动画里的三位好朋友,下面请听合作要求。(师播放课件, 并请一生读合作要求) 师:老师再补充一点提示:如果是选择测量法的小组,请填好测量记录表,一定要注 意数据真实。不可为了拼凑数据而弄虚作假,失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验证时间:5 分钟,需要记录表的小组可以来老师这儿领取。测量记录表如表 1所示: 表 1 三角形内角和小组测量记录表 三角形的类型 内角和 ( )三角形 ( ) °+ ( ) °+ ( ) °= ( ) ° ( )三角形 ( ) °+ ( ) °+ ( ) °= ( ) ° ( )三角形 ( ) °+ ( ) °+ ( ) °= ( ) ° 验证活动开始,教师巡视并指导。 2.汇报验证结果 (1)冲突一:他们真的量错了吗? 师:时间到了,哪个小组能来介绍一下你们的验证方法以及你们的结论。 小组 1:我们小组用的是测量法,我们一共测量了三个三角形,第一个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85º、63º、32º,内角和是180º,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90º、60º、30º,内角和也是 180º,第三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个内角分别是:123º、27º、30º,内角和也是180º,我们的结论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就 是180º。 师:有没有测量结果不一样的? 小组 2:我们组不一样,我们组有一个三角形怎么量都是 184º,我们几个都量了,确 实是这样。 师:怎么会这样呢? 生 1:一定是他们量错了。 生 2: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º,怎么可能有184º? 生 3: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三角形的边有粗有细,有时候会指在两个度数的中间,这 样的话你会取哪个度数? 生 4:没错,如果一个角的度数多出了一两度,三个角多出5、6度都是正常的。 师:从你们的争论中,我听明白了,你们都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但这一组 同学出现了184º的情况,而且他们保证说量了好几次都是这个结果,说明我们在测量时存 在误差,有三角形本身的原因,有测量工具的原因,当然测量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这都是正常的。包括在我们今后的很多实践,我们都要考虑到误差的存在。既然测量可能 存在误差,那还有别的验证方法吗? 小组 3:我们组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把它们拼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 180 º 平角。(生上台演示) 师:有没有和他们方法一样的小组,请举手。这种方法很有意思,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 1:撕纸法 生 2:撕拼法 …… 师:撕拼法很形象,那我们就叫它撕拼法,好吗?(师板书:撕拼法),还有别的办法 吗? (2)冲突二:折叠法只能在等腰三角形中适用吗? 小组 4:我们组有一种办法,但只在等腰三角形上适用。(生上台演示),如图 2所示, 沿虚线折: 图2 学生展示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方法 师:这种办法在别的三角形中真的不能用吗?有谁在不同的三角形中用过?大家都来 试一试 生 1:我在锐角三角形中用过。(生上台展示) 生 2:你这个也像是等腰锐角三角形。 生3:我在直角三角形中也用过折的方法,但折法不一样,我的这种折法只能证明直 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º。(生上台展示,如图3所示,沿虚线折) 图3 学生展示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验证方法 师:这种方法也很好,但折法和刚才有所不同,刚才那种折法真的只能在等腰三角形 中适用吗?有没有同学在非等腰三角形中也能用,大家再试一试。 生 4:我试出来了,我试出来了!(生上台展示) 师:掌声表扬他,真是一个能坚持的孩子!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 4:我只是想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度,那三个角折在一起就一定能折成一个 平角,所以一直不停的试,结果还真折出来了。 师:真好,其他同学课后也去试一试,看看你的三角形是不是也能用这种折法。 师:就请你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吧。 生 4:就叫折叠法吧。(师板书:折叠法) 师: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办法,老师把大家的两种主要办法疏理了一下,一起来看一看, 是不是这样的?(课件演示:撕拼法和折叠法)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 5:我还有一个方法,但只能证明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 180 º。我们可以 先画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 º,那么每 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º。 师:你可真厉害,连这个都想到了。(其他生鼓掌)还有方法吗?(无人举手) 生:应该没有了吧。 (3)冲突三:还有我们没想到的验证方法? 师:在这里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天才数学家:帕斯卡,他在 12岁的时候就研究出 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º,想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吗?(播放微课视频) 视频内容梗概如下: 任意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可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长方形的内角和是 360 º,那么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 180 º。任意一个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沿 高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这些锐角或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可以通过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 形的所有内角之和减去三角形底边两个直角得出是:360 º-2×90 º=180 º,如图4所示: 图4 关于帕斯卡的验证方法微课视频截图 生:哇,太厉害了! 师:怎么样?帕斯卡的方法谁看明白了? 请 1生描述。 3.得出结论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法,撕拼法,折叠法以及其他的方法都验证了同一个结论。 生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º。(师板书: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 师:自己亲自验证有成就感吗?还记得刚上课时几个三角形小伙伴们的争论吗?现在 你是不是可以非常明确的,有底气的做一回小裁判呢? 生:不管什么类型的三角形,也不管高矮大小,内角和都是180 º。 师:说得好!那如果我把这个最小的钝角三角形从中间分开,变成两个更小的三角形 它的内角和还是180度吗?如果再分呢? 生:都是180 º。 4 趣味练习,巩固提升 师: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º,你能不能应用这一原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 题呢?(师板书:应用) 练习一:用两把完全相同的三角尺分别拼出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它们的 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如下图5所示: 图5 课堂练习一 师:同桌互相讨论完成,并想一想这两个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双气泡图,如图6所示: 图6 借助双气泡图揭示两种不同拼法的异同 练习二:趣味游戏,用小程序创造三角形。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好,我们现在来轻松一下,玩个游戏怎么样? 生:好! 师:请你在心里想一个三角形,并在练习纸上写下它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在老师的 电脑程序上填出这三个内角的度数,猜猜在电脑上会生成的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呢? 玩了五、六轮后,孩子们兴趣仍然很大。 师: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课后可以把这个程序拷贝下来,和小伙 伴们继续玩。 5 变式拓展,总结延伸 1.回顾总结 师: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是怎么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 生:老师先带着我们进行了猜想,然后再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最后得 出了结论,然后我们还用这个结论,解决了一些问题。 师:说得真好,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这是我们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 方法,黑板上的这种图示叫做流程图(如图 7所示),它把我们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 和步骤完整的记录下来了。 图7 借助流程图梳理学习步骤 2.变式拓展 师:同学们,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流程图来探索任意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吗?咱们先在课堂上试着画出流程图,课后再根据流程图进行验证,好吗?(课件出示, 学生画流程图) 3.展示学生作品 图8 学生作品 图9 学生作品 图10 学生作品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展示到这里,课后可以试着用你所写的方法来验证一下你 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好的。 师:孩子们,今天你们实在太棒了,让在座的老师都非常惊讶,老师最后还有一句话 想送大家,这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 在数学的天地里, 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 而是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古希腊 毕达哥拉斯 师:我相信今天你们做到了,下课! 【课后反思】 将思维工具与数学课堂相结合,是一种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举措,人们常说:数学 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学科应该是最能体现思维本质的学科,也是最能提升学生思维水 平、思维深度的学科。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经常会提到培养学生的数学的核心素养、帮 助学生形成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些其实与思维提升是一脉相承的。而思维 工具的使用能帮助学生的将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显性化,从这一方面来说,确 实对学生大有裨益。本节课中我尝试使用双气泡图和流程图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自我感 觉使用得还是比较恰当的,双气泡图强化并突显了学生的类比思维,流程图梳理了学生的 知识探究步骤,将学生零散的思维经验提升为一种更为稳定的思维模式,相信学生在本节 课中应该是有所收获的。 【专家评析】 直观操作是小学生认识图形性质的基本方法,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量、撕、拼、折 等操作活动感知图形的特征,同时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活动体验和经验,让学生真正经历 了从“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论证的全过程,在这一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批 判式思维充斥全程,学生在不断接受不同层次的思维挑战,教师有意识的抓住学生回答中 的认知冲突,并把它们转变为宝贵课堂生成资源,放手让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感知知 识的本质,体会思辩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本节课也是对思维工具与数学课堂相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课堂中学生运用流程 图初步探索任意四边形或五边形的内角和,设计研究的流程与步骤,通过变式练习,让学 生真正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其背后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目的。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蔡碧丽)
标签: 无
更多
预览本资源的用户最终下载了
资源足迹
  • 信息中心
    k12 2021-12-22 14:40:07 上传